•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看""探""訪""尋"——四個視角讀懂習近平總書記陜西之行

2020-04-27 14:02: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何志敏 劉暢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商洛、安康、西安等地,深入自然保護區、貧困山區、社區、學校、企業等,了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復工復産等情況,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調研,看望慰問幹部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省的各項工作做出全面統籌與深刻部署,為陜西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動力,助力陜西譜寫新時代拼搏奮進的新華章。

  看民族之大計:守住生態紅線 建設綠水青山

  4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抵達商洛市柞水縣,首先來到位於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步行進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態,稱讚這裡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八百里秦川,五千年文明,東西延綿約1600公里的秦嶺山脈,與淮河共同構成了劃分我國南北地區的中華芯脈,不僅孕育著險峻雄壯的秀麗風光、深藏著震撼人心的歷史記憶,更是中華文明腹地中一道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但曾幾何時,秦嶺的自然生態,因違建別墅問題而遭受破壞,一些人竟試圖將“國家公園”變為“私家花園”。秦嶺違建問題非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也折射出地方政治生態遭受腐蝕的嚴峻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查處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加強秦嶺生態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係自身發展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全國生態環境大局”。自然生態的山清水秀,離不開政治生態的托舉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必須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用嚴格的制度利劍明晰生態保護的紅線,堅持零容忍、嚴追責、回頭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全局性、持續性發展,真正守護好山清水秀的民族根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探民生之福祉:深化多元扶貧 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保證年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一場真槍實幹的硬仗。越是在滾石上山、向頂峰衝刺的緊要關頭,越是不能放鬆警惕、懈怠停頓,從黨中央的最高指揮到基層落實的“最後一公里”,都要層層明晰目標、級級壓實責任,兌現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此次陜西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前往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和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對脫貧攻堅的基層堡壘進行深度考察,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從山嶺深處的貧困村,到木耳産業享譽國內的産業化新農村,金米村用整村脫貧的光榮成績證明了産業扶貧的動力所在;從特困地區的山間土房,到醫教便捷的現代社區,老縣鎮在安居樂業中踐行著易地搬遷的內在優勢。在脫貧攻堅進入“計天”的決戰時刻,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守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責任,將中央的政策部署貫徹到位、落實到底,堅持多措並舉、建檔立卡、精準施策,構建産業扶貧、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脫貧、社會保障“五個一批”扶貧工程的長效機制,為貧困群眾創造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做到真脫貧、脫真貧,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訪經濟之脈搏:力挺支柱産業 協同復工復産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的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産取得重要進展,要繼續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産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復。陜西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考察復工復産和經濟社會恢復運作等情況。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製造企業,也是軍民融合、能源轉型的“排頭兵”。製造業是我們經濟的命脈所繫,國有企業是生力軍、主力軍,要充分發揮製造業“國之重器”的輻射作用,推動産業鏈的高效聯動與有序復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以唐文化為主線,是西安“夜遊經濟”的主陣地。旅遊經濟與消費産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堅強基石,在科學防疫的前提下,要大力推動各類商場市場的復商復市,激活消費、提振信心。發展才是硬道理,復工復産對於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平穩發展具有深刻的保障意義,各地必須抓住機遇、抓好落實,嚴格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科學防控疫情、因時因地制宜,加大企業扶持、優化協調機制,助力各大産業走向正軌、釋放産能,努力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爭取“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的雙重勝利。

  尋西遷之足跡:秉持愛國精神 跟隨黨的腳步

  習近平總書記4月22日下午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上世紀50年代,一批交大人響應黨的號召,“打起背包就出發”,從上海遷至西安。博物館二層和三層展廳,分別呈現了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面對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現實需要,交大人秉持著崇高的愛國熱情與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交大西遷人挺進大西北、紮根黃土地,堅守“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奮鬥”的“西遷精神”,建設起西部學術科技的新高地。西遷六十余載,西安交通大學為國家輸送了27萬名各類人才,其中40%堅守西部工作,為西部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援。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面對新時代的歷史機遇,交大人要繼續弘揚“西遷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立德樹人目標、建設優質師資隊伍,培養勇擔使命、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引導廣大學子精勤求學、敦篤勵志,積極投身於祖國建設的偉大實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為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貢獻青年的力量,在新的歷史方位開啟高校建設的新征程。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華民族始終是在艱辛磨難中歷練、成長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陜西之行,既是對陜西省迎難而上、追趕超越的深切期望,也是對陜西人民安居樂業、幸福安康的真切關懷,充分彰顯了共産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堅強意志與崇高境界。各級黨政部門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保基層運轉任務,科學防疫、有序復工,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極影響,努力化危為機,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穩步實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拼搏奮鬥。

  (作者分別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陜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