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戰“疫”説理】調整疫情心理疏導重點 應對社會心態變化

2020-03-24 10:47: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丨學者聚焦系列文章(32)

  周穎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作出新的判斷,“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初步實現了穩定局勢、扭轉局面的目標”。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公眾的心理狀況也隨之發生變化。疫情帶來的“潮水般”的心理應激反應逐漸衰退,不同人群的心理差異進一步顯現。3月18日,為進一步加強重點人群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下文簡稱《方案》)。各地應在工作方案的指導下,實時研判各類人群心理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社會心理服務的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維護公眾心理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強信心,加強患者及家屬、病亡者家屬的關心關愛及心理疏導

  《方案》針對七類重點人群部署了心理疏導的工作措施,首先強調的兩類重點人群是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屬,和病亡者家屬。從心理狀況的變化來看,病患的心理從早期對疾病的恐慌和無法得到救治的焦慮,會轉為對治愈後的廣泛焦慮和抑鬱。根據武漢市第一醫院的調查,新冠肺炎患者普遍存在睡眠問題。江蘇心理援助隊的調查顯示,病患不僅擔心自己是否能夠治愈,也擔心自己家人的狀況,更多的是擔心出院之後,是否會傳染給他人,是否會有後遺症,是否會在工作單位受到歧視。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再次強調“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病亡者家屬等的心理疏導工作”,幫助他們樹立必勝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從《方案》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工作措施來看,體現了全流程、各司其職的特點。例如,《方案》明確要求衛生健康部門負責患者在院期間和出院前的心理健康狀況。由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對於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患者,及時進行評估干預。當病患治愈出院,轉為治愈隔離患者,則由衛生健康和民政部門負責,指導組建心理服務隊,重點為焦慮抑鬱、失眠、創傷後應激障礙等患者提供心理疏導。對患者家屬及治愈歸家患者,則由民政部門牽頭,衛生健康部門配合,引導社區居民正確對待患者及家屬,避免歧視;通過組織動員社會工作者和專業志願者等力量,為城鄉社區有心理問題的治愈患者及家屬提供精神慰籍、心理撫慰、社會融入等服務。

  《方案》中關注的第二類重點人群是病亡者家屬。通常而言,遭遇親人離世的哀傷反應可以借助哀悼儀式得到緩解。而疫情期間的特殊措施,可能會導致延長哀傷障礙的發生。因此,《方案》特別指出,要做好病亡者家屬關心關愛及心理疏導,引導其宣泄哀傷情緒,幫助其順利度過哀傷期,恢復正常生活。病亡者所在單位、社區等應當建立關愛幫扶小組,為有需求的病亡者家屬提供關愛幫扶和心理支援。對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家屬,協助其到當地精神衛生機構就診。《方案》還提出疫情嚴重地區要做好骨灰分批交接安葬的工作預案,強化人文關懷,指導通過網上等方式寄託哀思,避免人群集聚。

  定民心,強化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特殊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等心理支援

  理論上而言,病毒面前,人人平等。但從現實狀況來看,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在疫情面前更加脆弱。當疫情處於“膠著對壘”階段時,弱勢群體是最容易陷入困境的一群人,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對因疫情在家隔離的孤寡老人、困難兒童、重病重殘人員等群體,要加強走訪探視和必要幫助,防止發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目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産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但弱勢群體也是恢復最慢的人群。因此,特別需要加強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特殊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等人群的心理支援。通過提供心理支援,編織一張兜住困難人群的安全網,確保網底不破,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避免陷入生存窘境,防止衝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強化困難人群的心理支援,就能兜住社會底線,也就能安定民心。

  《方案》要求民政、婦聯、殘聯等部門要動員和引導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等社會力量,為這一群體提供生活救助和關愛幫扶。要摸清具體情況,把日常生活服務和保障與心理服務相結合,了解工作對象心理特點,針對性地提供心理支援或協助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幫助。

  暖人心,做好疫情防控醫務工作者心理服務

  《方案》關注的第四類人群是疫情防控醫務工作者,為這類群體提供心理危機干預,更能體現溫暖人心的社會心理服務功能。疫情防控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反應在疫情期呈現出階段性的變化。從專門針對醫護人員的心理熱線撥入情況來看,醫護人員剛開始會表達害怕、焦慮和壓力。隨著疫情進入最艱苦膠著的階段,醫務人員的求助電話反而減少,責任感和信念感支撐他們超越了正常的急性應激反應。部分醫護工作者明明工作很疲憊,但堅持説不累,停下反而更焦慮。而當疫情進入消退期後,放鬆下來的醫護人員更可能體會到此前潛在的心理創傷,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因此需要在疫情後期積極關注這群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早發現早干預。

  《方案》要求由衛生健康部門負責,組織各地衛生健康部門充分利用當地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及社會工作服務資源,為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務。對一線醫務人員加強關心關愛,在輪休期間由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組織開展放鬆訓練等活動。對出現明顯應激反應的醫務人員,要進行針對性的個體心理治療或適當的藥物干預。湖北省、武漢市要充分發揮當地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和援鄂心理救援隊的作用,通過講座、團體輔導、個體諮詢、網路平臺、心理熱線等方式,為醫務人員提供心理服務。

  除了《方案》中提到的工作措施,建議探索多種形式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危機干預。一方面是提供“疏導人心”的專業心理援助服務,例如開展心理健康評估,提供個體心理諮詢,組織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團體治療。另一方面是通過“溫暖人心”措施,解決醫護人員的實際困難,例如單位黨組織談心談話和關懷問候;關心愛護措施向一線醫務人員傾斜,不按行政級別確定發放標準;提高薪酬待遇和職稱評聘傾斜措施;確保輪換休整到位;疫情結束後,組織免費健康體檢和療休養,增加休息和帶薪休假時間。

  築同心,加強公安民警等一線工作人員心理疏導

  《方案》關注的第五類人群是公安民警(輔警)、司法行政幹警、社區工作者、基層工作人員、下沉幹部等一線工作人員。當前雖然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但由於防疫週期長、工作負荷重、工作人員少、防護資源匱乏、專業力量不夠、群眾不理解等問題,導致一線工作人員出現職業倦怠、厭戰情緒、鬆勁心態等消極心理。一線工作人員的消極心理不僅影響其自身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防疫工作的品質和效率,降低基層一線防疫隊伍的組織承諾、內在滿意感以及工作動機,並出現情感衰竭。

  結合《方案》的要求,下一步工作可由政法委、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工會等部門負責,利用本系統資源或社會資源,對一線工作人員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對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個體進行主動干預;為因疫情防控殉職的民警(輔警)、社區工作者、基層工作人員等的家屬加強心理疏導;湖北省、武漢市要發揮各類志願者作用,注意識別、發現有心理需求或可能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個體,及時通過社區幹部聯繫心理服務專業人員和社會工作者進行評估、干預。

  除了《方案》中的心理疏導要求,還可以建構立體的減壓-賦能心理支援體系,進一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讓基層幹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線”。首先是減壓措施,通過查處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壓縮材料報表、理順工作流程、提供工作支援;通過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為社區工作者“解套鬆綁”;通過運用現代資訊技術提高社區防控工作效能,減輕社區工作者工作壓力。其次是賦能措施,通過政治激勵,完善職務晉陞激勵機制,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幹部,讓一線社區工作者有盼頭;通過待遇保障,適當提高工資津補貼,解決後顧之憂;通過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增進群眾對社區防疫工作的理解、寬容及支援,消除社區工作者內心的失落感、委屈感和無意義感;通過培訓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意識和能力,打造個人情緒“減壓閥”。

  聚民心,積極開展廣大群眾和特殊人群的心理服務

  此外《方案》還提到了廣大群眾和特殊人群這兩類重點人群。廣大群眾遭遇長期隔離,容易誘發社會剝奪後的心理行為適應問題。通過提供心理疏導服務與社會支援,實現隔離環境下個體社會功能的再平衡,是凝聚民心的重要舉措。對湖北社區“最後一公里”服務專項調研結果顯示,居民對社區服務品質總體評價一般。而從居民對社區管理的投訴內容來看,部分內容超越了社區的職能或能力範疇,例如物價問題、嬰幼兒物資採購、非新冠肺炎死亡等問題。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長期隔離更容易産生不滿情緒。按照《方案》的要求,各地宣傳、廣電部門要發揮各類媒體作用,做好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國家政策解讀,及時疏導廣大群眾因長期隔離帶來的負面情緒,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會氛圍。教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要利用各類線上、線下心理服務資源,加強對學生、機關企事業單位員工、婦女兒童等不同人群的心理疏導。湖北省、武漢市要將心理服務融入網格化管理工作,對仍有確診病例的小區,安排心理服務專業人員、社會工作者或志願者,及時疏導居民長期封閉管理産生的負面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還提出要加強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務。由政法委、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衛生健康、信訪部門負責,組織各地建立健全基層綜合管理小組,加強公安監所被監管人員、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強制隔離戒毒解戒人員、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參加戒毒藥物維持治療人員和自願戒毒人員、易肇事肇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對利益受損群眾,信訪部門要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引導理性反映訴求,做好思想疏導工作。湖北省、武漢市要做好滯留在鄂、在漢人員特別是生活困難、經濟損失較大人群的心理服務。對有典型心理行為問題的利益受損群體,引入心理服務工作人員配合進行矛盾處理或糾紛化解,預防極端事件發生。通過加強特殊人群的心理服務,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的“組織開展心理疏導,穩妥做好疫情善後工作,防範化解社會矛盾”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從“膠著對壘狀態”到“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從“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再到如今“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階段性變化,社會心態也隨之變化。各地應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的要求,準確把握七類人群心理的階段性變化,及時調整心理服務的工作重點,才能警惕心理危機、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等負面心理的發生,更好的強信心、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聚民心,確保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作者係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