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全民學習成為創新中國的社會風尚

2019-10-30 15:07: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原標題:讓全民學習成為創新中國的社會風尚

  “學不可以已”。能否與時俱進、搶佔風口直接決定了能否掌握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主動權。強起來的中國擁有無數可能性,但關鍵取決於科技創新的活力有多強。而創新從不是無源之水,歸根結底要靠知識的涵養。

  近日,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區塊鏈技術的整合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産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産業創新發展。

  作為前沿技術的代表,區塊鏈原本頗為神秘。如今高調進入公眾視野,在引發相關産業熱潮的同時,也讓許多人滿心好奇——區塊鏈是什麼,有什麼用?舉個例子,朋友間借錢,最怕的就是憑證丟失、有賬難要。試想一下,如果雙方將此昭告天下,聞者都予以記錄,那麼抵賴就沒那麼容易了。通俗而言,區塊鏈本質上正是個去中心化數據庫,理想狀態下可以解決網路世界中飽受詬病的信任問題,讓素昧平生的雙方天然互信。投射到現實,這意味著資訊驗證、資産確權、商品防偽、食品安全等繁複工作會變得方便快捷。不乏專業人士預測,區塊鏈的革命性意義不亞於當年的蒸汽機。儘管如今還像“一艘從遠遠的海平面剛剛露出桅桿的航船”,但黨和國家最高決策層已經在研究區塊鏈,在戰略部署中使用了“最前沿”“制高點”“新優勢”等表述,勤學求知、銳意創新的態度可見一斑。

  其實,從中央政治局歷次集體學習來看,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媒體融合、區塊鏈等新課題頻頻成為關鍵詞,反映的是中國人勇立時代潮頭的姿態,觀照的是技術加速迭代的現實。人類歷史從農耕時代到蒸汽時代,用了數千年;再到電氣時代,用了百餘年;行至資訊時代,時間已縮短至幾十年。而今,新技術和新産品迭代速度的計量單位已經變成了天。這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的同時,大大加速著個人知識儲備的老化速度。有學者提出“知識半衰期”的概念,認為倘若一位專業人士原地踏步,在半衰期後,基礎知識仍可用,但其餘部分已經落伍。新中國成立前,知識半衰期均值約為50年,這個數字在21世紀更新為3.2年,具體到IT高級工程師身上則縮減到1.8年。這個意義上,“書讀完了”的感嘆不再,堅持學習、新益求新才是常態。

  能否與時俱進、搶佔風口直接決定了能否掌握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主動權。對此,恐怕再沒有誰比中國人的體會更深。與歷史機遇的擦肩而過,曾經讓中國人“失去了兩百年”。如果説1956年、1978年兩次“向科學進軍”,是新中國奮力自強的補課,那麼直到20世紀末資訊技術革命高潮疊起,我們才算是真正趕上天時、地利、人和的局面。通過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多條腿走路,中國迅速縮短了同發達國家的實力差距,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實驗室”。歷史的起起伏伏有力證明,學習是成事之基,創新是強國之要,團結是力量之源。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強起來的中國擁有無數可能性,但關鍵取決於科技創新的活力有多強。而創新從不是無源之水,歸根結底要靠知識的涵養。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從這個角度看,中央的集體學習和戰略部署,是以實際行動敦促全黨全社會奮發進取、新益求新的“勸學篇”和“動員令”。以長遠目光來看,區塊鏈只是技術變革中的一章,我們真正要領會和發揚的,是一種善於學習、堅持進步的精神。機會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特別是在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本領恐慌”將在每個行業都常態化。知識和技能既是我們獲得確定性和安全感的法寶,也是對生活最好的投資。永遠對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保持一份如饑似渴的熱情,我們就一定能收穫知識的饋贈。

  有人説,荀子名篇《勸學》的犖犖大端,就在開篇——“學不可以已”。世界在變化,形勢在發展,秉持進取的姿態、堅持學習的習慣,讓追求新知把握主動成為創新中國的根基,個人努力和國家奮進互動交融,更加美好的日子就在前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