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線視角:“發展能力”是脫貧關鍵

2019-10-29 13:1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最近,記者在貧困地區調研扶貧産業發展狀況,看到許多市場能力強、帶動脫貧效果好的扶貧産業項目,但也發現群眾對扶貧産業存在一些擔心:一旦扶貧政策退出、優惠措施取消、扶貧幹部撤走,有些扶貧産業很難經得住市場的考驗。

  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擔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貧困農戶自身産業發展能力不足,成為制約産業發展的短板;有的産業項目低端化、同質化問題突出,盲目跟風、不接地氣,不能對接市場;一些扶貧産業的“外援”依賴明顯,內生動力不足,過度依靠政府採購和人際關係認購,“人走業敗”現象時有發生;還有一些産業項目輻射、帶動能力不足,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不緊密、不規範,扶貧效益不夠明顯。

  歸結起來説,一些扶貧産業面臨的問題,在於貧困地區的自身發展能力相對薄弱,不足以支撐扶貧産業項目健康、可持續發展。過往的脫貧攻堅工作,讓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準有了大幅提升,為提高産業發展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好的開頭並不是全部,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才能造福未來。産業發展能力事關脫貧攻堅的效益、效率,是下一步穩脫貧、防返貧,推動貧困地區整體發展的關鍵所在。如何進一步鞏固這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和致富希望,值得細細思量。

  首先,重視培植貧困地區的産業發展能力。扶貧政策從制定到執行,都應把提升産業發展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扶貧幹部要善於“授之以漁”,既要盡心盡力助力脫貧攻堅,又不能大包大攬,而要有意識地把發展資源、創業能力、市場意識傳遞給貧困群眾。同時,要重點培養一批優秀的産業發展人才,長期紮根貧困地區,深耕“三農”事業。

  其次,採取措施鞏固貧困地區已具備的産業發展能力。扶貧幹部選派要相對穩定,形成“一任接著一任幹”的有效銜接,避免“扶貧幹部一走一換,産業項目就倒就塌”,把好的産業項目繼續發展好。同時,對那些卓有成效的農企合作機制、收益分配機制,應該認真梳理總結,形成制度性文件,嚴格執行落實,“固化”成産業發展能力。

  再次,圍繞兩個主體涵養發展能力。貧困戶是參與主體,要注重提升貧困群眾的自主發展意願,激發內生動力,營造良好的産業參與氛圍。企業是市場主體,各級政府要通過改革創新,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服務好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引進來、成長起來的優秀企業。無論哪種産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一定的風險,貧困地區基礎差、底子薄,相應的産業抗風險能力更弱。相關單位應該因地制宜,推出産業保險等政策性舉措,降低産業發展風險。

  發展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起點。脫貧攻堅只是農村地區發展的一個階段性任務,鄉村振興任重道遠。重視培養貧困地區的內在産業發展動能,努力實現脫貧攻堅的成果效益最大化,“三農”工作才能取得更大進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基石才能更加穩固。

  (作者為本報山西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9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