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優化營商環境實踐:把市場評價和企業感受放在首位
【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品質發展】
經濟日報上海10月26日訊 記者董碧娟報道:堅持市場評價作為第一評價,以企業感受作為第一感受,是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世行報告顯示,上海在開辦企業、獲得電力、施工許可、跨境貿易、登記財産等以地方事權為主的評價指標中,辦事環節平均壓縮了30.5%,辦事時間平均壓縮了52.8%。
上海把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改革方法論與我國“放管服”改革要求有機結合,既打出一系列“短平快”的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組合拳,又立足長遠發展及時總結完善並固化改革的制度機製成果。
據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介紹,在提升營商環境國際化水準方面,上海在全市推廣實施“證照分離”等改革,“準入不準營”難題逐步解決。推出投資建設審批事項“四個集中一次辦成”改革,企業辦理建築許可審批時間和環節大幅縮減。
上海建設高標準“通關+物流”全程可視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進出口貨物時間和成本大幅下降;推出辦事大廳“綜合窗口”、窗口無否決權等創新舉措,全面提升了政務大廳窗口服務效率。
在提升政府服務效率方面,上海以全市通辦、全網通辦、只跑一次、一次辦成為目標,對政務服務進行革命性再造。成立了市大數據中心,建成“一網通辦”總平臺,接入2035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行政審批全覆蓋,並創造性地進行了系統重構,推動服務流程簡化優化,90%的審批事項實現只跑一次、一次辦成,356項事項全市通辦。在推進“線上進一網”的同時,推進“線下進一窗”。
在辦理施工許可指標上,上海通過兩輪改革,環節數由原來的23個壓縮至18個,辦理時間由原來的279天壓縮至125.5天,辦理費用由原來的近20萬元降至7.3萬元,品質控制指數獲得了滿分;在納稅指標上,納稅時間由原來的207小時壓縮至138小時,納稅次數由原來的9次下降為7次。
為建立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上海首創電子政商綜合服務平臺——上海市“企業服務雲”,面向全規模、全所有制、全生命週期企業,提供普惠制精準性兜底式服務,主要解決政策獲取渠道不暢、訴求無處反映、難以有效尋求專業服務等問題。截至目前,“企業服務雲”已建成全覆蓋政策、兜底式訴求、整合式專業服務體系,網站總訪問量累計達848.8萬人次,註冊用戶49.2萬個,完成服務訂單9.1萬個。
上海市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增強了企業投資信心和發展活力,也吸引了更多外商投資。上海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保持了向上走的態勢,前三季度增長6%,是逐季往上走。另外工業投資也在去年增長17.7%的基礎上,今年前三季度又增長16.3%,連續18個月保持了兩位數的工業投資增長,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條件和基礎。
上海到目前已經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05家,外資研發中心452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的數量約佔全國的一半。同時,今年上海全市日均新設企業1429戶,增長7.4%,截至三季度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業崗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