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辛鳴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嚮往的理想社會,也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為之拼搏的奮鬥目標。從擺脫貧困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一個又一個堅實步伐,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康莊大道上書寫一頁又一頁嶄新篇章。
從建設到建成: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目標
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針對我國尚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創造性地用“小康社會”這一概念擘畫新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藍圖,把它作為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階段性目標,並提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我國于1997年提前3年實現了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宏偉目標。又經過5年的快速發展,無論是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還是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這兩項小康社會的基本指標均較高水準實現、較大幅度超過預期目標,因此黨的十六大報告鄭重作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的判斷。在此基礎上,我們黨正式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提了出來,要求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這一奮鬥目標的價值指向一以貫之,內涵標準則隨著小康社會建設的進展不斷拓展提高。經過黨的十六大以後10年的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因為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更能反映人民群眾實際生活水準。
中國共産黨人扭住這個奮鬥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在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如果説建設更多是一種前瞻視野,是把小康社會當作一項宏大事業來做的話,建成則是從倒計時角度,著重從完成目標角度來要求的,更多強調的是緊迫感。為確保這一奮鬥目標如期完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通過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戰略保障。
今天,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達到了較高水準,2018年我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準;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歲;恩格爾系數降至28.4%,城鄉差距不到3%;等等。同時,也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衝刺的關鍵階段。中國共産黨人有自信也有底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迎來中國歷史乃至人類發展史上一個激動人心的重大時刻。
從總體到全面: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國在本世紀初已實現總體小康,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時我們黨也認識到,這是低水準、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經過近20年發展,低水準的問題有了根本性改變,但不全面、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如果到2020年在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沒有解決,短板依然存在,就不能算真正實現了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
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不能只是經濟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我們黨帶領人民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著力解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問題,著力補齊在治理水準、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方面的短板。
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實現小康,而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先富帶後富要體現在後來者實實在在的生活境況改善上,不能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更不能讓貧困人口通過統計數字“被小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黨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為什麼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道理所在。
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不能只是東部小康、城市小康,而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實現全面小康是不同地區居民收入水準、基礎設施通達水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人民生活水準的差距不斷縮小的發展過程,而不能是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懸殊甚至慣性拉大的過程。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正是著眼于全面小康要全國一盤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數字遊戲”或“速度遊戲”,而是實實在在的目標,要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小康社會的建設成果要進一步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
當然,全面小康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水準小康”。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産力發展水準參差不齊,要求全國各地都絕對地“齊步走”,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準並不現實,要求近14億人都達到同樣的收入水準、過上同樣的生活更不現實。更何況城鄉區域之間生活成本特別是居住成本不一樣,光看收入水準也不見得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對於全面小康,一定要有辯證的思維。
從小康到現代化: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歷史長河中永葆生機、勇立潮頭,必須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步伐,走向現代化。70年前,新中國成立後迅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就是旨在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40年前,鄧小平同志設想和推進的小康社會實際上就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所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也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經濟高品質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更加豐富,標準不斷提高。20世紀末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黨的十九大,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時間沒有變,但現代化的標準提高了。首先是把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第一個階段目標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第二個階段目標則從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從現代化國家提升為現代化強國,而且現代化的內容更加全面,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後又加上美麗這一要求。
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是大勢所趨,但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在發展中國家的起點上,通過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走出的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這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對於中國社會來説,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也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現代化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間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