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國家立心 為民族鑄魂

2019-04-21 11:07: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求是》雜誌2019年第8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總書記在文章中提出“四個堅持”來勉勵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期許他們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書寫好新中國70年這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求是》雜誌同期刊發編輯部文章《讓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巍然聳立》,對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進行了深入解讀。

  書寫偉大時代。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時代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從徹底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審視,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産物,理論思維不是空洞冥想的結果,精神産品終歸是聳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精神上層建築,與其所處時代的社會存在、社會關係息息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為我國文化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和舞臺。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聚焦時代、觀照時代、反映時代,緊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主題,講好恢弘大氣的國家故事、感人肺腑的社會故事、勵志進取的個人故事,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這些都是新時代的期冀。

  做人民的孺子牛。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只有紮根人民,與人民群眾同心同行,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的創作之源才能永不乾涸,文學藝術和理論之樹才能永葆長青。脫離了人民,就必然被人民所“脫離”,創作出來的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作品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也就喪失了生命力。理解了這個問題,實踐就要接地氣。文藝創作,必須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是紮根人民。關在象牙塔裏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那種把創作看作“一個人的風花雪月”、“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註定是沒有出路的。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來説,同樣如此。“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遠離現實、閉門造車、空疏論道,一定出不了好成果。

  以“四力”煉就精品。什麼是精品,心頭上要敞亮。如總書記所説,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能夠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作品。精品應該怎樣“煉”成?總書記給出了答案。就創作主體而言,大師和大家不是自封的,不是靠做秀包裝出來的,而是靠扎紮實實的優秀作品立起來的。先有大作品,才有大師和大家。就創作方法而言,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誌,要將創新精神貫穿其中,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戰線提出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是一切創作均需遵循的認識論、方法論,也是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潛心修煉的基本功。

  立德是最高境界。“樹德莫如滋”,從根本上説,對立德的強調是由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身份決定的。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要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命運、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明大德、立大德,還要堅持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操守。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誘惑干擾面前,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保持人格定力,知道該堅守什麼、該堅拒什麼,自覺抵制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的錯誤傾向,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總書記多次用王國維“治學三境界”來鼓勵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這不僅是創作和治學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也是創作者志存高遠、執著堅守人格的寫照。

  (文章選編自2019年第8期《求是》編輯部文章)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