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破除“行政區經濟”

2019-03-22 13:22: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核心閱讀

  長三角一體化的要義和關鍵在於徹底拆除行政之墻,構建區域內的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在一體化區域內各行政主體要勇於讓渡一部分行政權力,不僅要讓政府行為不越位、不缺位,也要實現政府行為在不同政府主體之間的互認。

  2018年11月5日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佈將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了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沿著《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要求的,“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更好發揮政府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作用的關鍵,在於破除“行政區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向地方分權的政策,使地方政府成為一級利益主體,形成了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競爭的格局。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引發了雙重後果:一方面,激勵了地方政府動員各種要素資源發展本地經濟,促進了轄區層面的發展環境改善,推動了宏觀層面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強化了區域間的行政壁壘,帶來了一種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相悖的“行政區經濟”現象,以至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努力幾乎總是繞不開行政區劃這道“看不見的高墻”。關於這一點,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表現尤為明顯:儘管從比較優勢看,長三角地區各具特色——上海的文教衛體發達、科技研發能力突出,江蘇的實體經濟基礎雄厚、製造業先進,浙江的市場氛圍濃厚、商業模式創新活躍,安徽的技術創新優勢蓄勢待發,但從區域一體化發展現狀看,地區間無論是在現代服務業還是在先進製造業的項目協作抑或産業合作的機制尚未形成。各地未能完全基於自身比較優勢的差異和産業結構升級的規律進行産業佈局。而是競相追逐那些利大稅高的企業,甚至出現引資項目的惡性競爭,有的還會通過各種手段阻礙生産要素的跨行政區流動,産業結構高度雷同、自成體系,城市之間的産業分工和特色難以體現。比如,長三角地區的“十三五規劃”中,各地在聚焦産業引進和重大基礎設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交集,而且全部把裝備製造和資訊化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存在諸多重復性投入現象。在“行政區經濟”下,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還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各地均有意識限制本地財政投入到行政邊界地區,以至於行政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越發陷入邊緣化的境地。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日益凸顯,某一個行政區的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其所在區域整體的競爭力,“行政區經濟”的弊端越發顯現,破解“行政區經濟”的難題十分急迫。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放權,實現更優的治理

  長三角一體化的關鍵在於各行政區域主體競相開放,尤其是地區之間主動拆除各種或明或暗的行政壁壘和潛規則。深究下去,阻礙長三角一體化的“行政區經濟”,其根源並不是行政區劃本身,而是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政府未能充分及時地向市場還權,政府職能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節拍。實際上,區域的界限永遠都是有形的,即便大範圍地調整行政區劃,也會引發新的“行政區經濟”,單純靠行政區劃調整必然陷入行政區劃調整——更大的“行政區經濟”——行政區劃再調整的惡性迴圈。黨的十八大以來,轉變政府職能成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而“放管服”改革則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先手棋”和“當頭炮”,明顯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當前,深化“放管服”改革,需要解決改革過程中存在的“最先一公里”“最後一公里”“中梗阻”、監管缺位以及服務品質不高等突出問題。為此,一是要進一步放權。要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壓縮前置審批環節並公開時限,徹底消除行政審批的“灰色地帶”,防止非行政許可審批轉變成內部審批、內部確認、內部備案。要規範審批流程,借助電子政務系統設定程式,推進公開化、電子化,減少自由裁量權,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要提高部門間的協同性,對同一事項所涉及的部門實現同步放開、同步下放。要進一步壓縮負面清單,提高市場準入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二是要更好的管住。要構建“一支隊伍管市場”的綜合執法格局,實現“多帽合一”,建立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監管和執法體系,形成監管合力,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等問題。要進一步推進“網際網路+監管”,積極引導專業機構、行業協會、仲介組織、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參與監管。鼓勵社會公眾和第三方公眾利用手機APP等新方式舉報企業違法線索。要打造一個數據庫,把長三角地區的數據目錄、口徑、格式、介面等都統一起來,並把相關的政府數據、社會數據和行業數據按標準統一納入數據庫,實現跨地區的共用應用,聯合建立信用“紅黑名單”,提升各類市場主體的信用感受度。

  推進共認“一個章”行動,激發長三角各地優化營商環境和提高辦事效率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不僅要讓政府行為不越位、不缺位,也要讓政府行為在政府之間互認。實際上,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長三角各地的探索均可圈可點。比如,江蘇推行的“不見面審批”,浙江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上海推行的“一網通辦”,等等,都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但問題在於,各地的審批結果目前尚未實現互認,這就給那些跨省市經營的企業帶來了問題:每到一個新的地區,整個審批推進的流程都要從頭到尾再重新走一遍,並且,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區縣的政策都不完全一樣,流程也不盡相同,辦理效率也有先後快慢之分。為此,要加快推進長三角地區共認“一個章”的行動,推動證、照在地區之間互認,減少企業跨省市經營的障礙,推動地方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和辦事效率上展開競爭。要統一規範省、市、縣各級政府的責任和權力清單。在市場準入領域,要統籌建立透明、統一的市場準入政策,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在市場檢測領域,要推動標準和檢測認證結果的互認,加強各地在標準、計量、檢測認證等基礎領域的合作。在通關建設領域,要加快長三角地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儘快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目標,大幅度提升通關效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