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美好生活的底色永遠是奮鬥

2018-03-17 08:4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承諾。當前,我們正大踏步走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總書記的講話,既是對黨政領導幹部的殷殷囑託,也點出了“美好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這一真諦。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五年來,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國內生産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年均增長7.1%,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為人民生活持續改善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

  五年來,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出境旅遊人次由8300萬增加到1億3千多萬,國人更加自信地遊世界、全球購;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7歲;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好轉,天變藍、山變綠、水變清的美麗中國正一步步變為現實……歸根結底,五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同心,擼起袖子加油幹,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持續改善。享受到這一切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邁入新時代的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成為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美好生活需要”寓意豐富,不僅意味著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也意味著我們有更完善的人民民主、更健全的法治社會、更深入的公平正義、更放心的社會安全、更優美的生態環境、更多彩的精神追求、更遠大的理想抱負……意味著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物質精神文明得到全面提升。

  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將是一個階段性的進程。根據十九大作出的新時代新征程的戰略安排,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有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果説過去解決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那麼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則是我們新時代新征程上不同階段的美好生活的具體體現。如今,我們大力推動高品質發展,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現階段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小康生活就是我們眼前的美好生活。

  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一定是奮鬥出來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圍繞著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謀全局、促發展,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們凝心聚力奔小康、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成就,發生的深層次、根本性變革,無一不是我們奮鬥的結果。正是如此,我們的日子才一天天紅火起來,生活越來越有盼頭。邁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實現新作為,展現新氣象。美好生活其實就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只有依靠奮鬥,我們才能更好追求美好生活;只有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作砥礪奮進的動力,腳踏實地、努力耕耘,用跬步之積換得千里之行,用雙手編織出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我們才能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感受到幸福。

  新時代為我們搭起了大有作為的人生舞臺,提供了展翅高飛的人生機遇。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追求……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一如既往地奮鬥,繼續沉下心來幹事創業,用辛勤的勞動、務實的苦幹來兌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迎來幸福美好的生活。(作者張德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