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青年失業已成臺灣亟待解決的難題

時間:2012-12-20 15:33   來源:台灣網

  臺灣青年失業率再攀升!(圖片來自臺媒)

  台灣網12月20日消息 臺當局前“財政部長”、臺灣大學財務金融係兼職教授劉憶如日前在臺媒撰文指出,自今年5月以來,經季節調整後臺灣失業率穩居4.2%以上,9月後失業率更創一年來新高,凸顯臺灣就業情勢未脫離危險區。尤其是臺灣青年失業率再度攀升成為難題,該如何對症下藥亟待解決。

  文章指出,青年失業已在2008年海嘯過後,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頭號難題。自2008年至今,年輕族群的失業率幾乎不論在哪一個國家或地區,都大幅超過其他年齡層。例如去年第一季度,OECD(經合組織)25歲以上的平均失業率為7%,但15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則為17.3%。

  文章指出,最近一些警訊尤為值得注意,8年前,臺灣青年失業率10.85%,但2011年時,臺灣卻上升至12.47%。今年8月,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臺灣青年失業率再攀升至13.61%,遠高於25至44歲年齡層的4.5%,以及45至64歲的2.3%。

  文章分析,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存在於幾個可能面向,即:

  第一,年輕人是最沒有職場經驗的,也因此是企業在景氣衰退,縮編規模時,最容易被裁撤的一群人。

  第二,青年人往往從事一些對景氣波動敏感的行業,例如零售業等服務業。因此在經濟衰退時,其就業機會隨之大幅降低。

  第三,金融海嘯發生時,恰逢戰後嬰兒潮屆臨退休,當他們申請延退以因應不景氣時,青年就業空間也因此遭到壓縮。

  文章説,如果原因如上,問題的解決也就應對症下藥,且應有長短期區分。長期解決之道,當然在於創造經濟成長,以及基礎教育的加強。而短期則包括職業訓練,加強媒介功能等。

  其次,教育的作用亦極明顯。加強教育彈性,讓青年有機會學習新技能,降低受景氣波動影響的風險,減少因轉業不順,而産生的摩擦性失業。

  但在臺灣一些較能吸收青年就業的新興産業發展,例如寬頻通訊、手機、汽車、核能電廠、醫美、文創、流行音樂等,卻腳步落後。文章指出,如何依靠這些新興行業所創造的商機,帶動一批全新的就業機會,同時培育一群全新的專業人才,也許正是降低青年失業率所需要的。(台灣網 李帥)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