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鄉農會總幹事黃世裕手上拿的棉花棒,就是檢測正宗阿里山茶葉的防偽措施。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據臺灣《旺報》報道,親民黨“立法委員”李桐豪今年8月質詢時,捅出了一個“不能説的秘密”,臺灣“農委會”開放越南及大陸進口的茶葉,總量比臺灣生産的茶葉要多上許多。走遍臺灣各縣市,卻從未見過打著“越南茶”招牌的茶行,那麼,這些茶葉都賣到那裏去了?
嘉義縣梅山鄉農會總幹事黃世裕,拿出農會包裝、縣政府認證的茶葉,每盒都附有DNA防偽認證標章,拉開一個小塑膠袋,裏頭棉花棒掐斷,用濕透的棉花頭去沾標章,其中一橫的顏色會改變,“這才是真正的嘉義縣阿里山茶葉”。
難辨産地 口感卻相同
這個認證是“立委”陳明文擔任嘉義縣長時推廣的,但臺灣人購買茶葉的習慣不見得都找農會,山上許多農友憑著信譽賣茶,沒有標章照樣貨真價實,於是防偽標章只在農會包裝系統使用。
李桐豪查出,前年臺灣從越南、大陸進口的茶葉高達2.9萬噸,遠高於本地産的1.7萬噸,數量十分驚人。這些進口茶葉或許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都能符合規定,但如果摻雜在臺灣茶葉裏販賣,至少也涉及“內容與標示物不符”。
到南投或嘉義去訪問茶農,會有很多人告訴你,越南、大陸茶葉,“其實都是臺灣人去種的”,茶樹苗還是臺灣走私過去的,臺灣人種臺灣茶樹,收成時再由臺灣師傅制茶,只不過,産地不是在阿里山,也不是在鹿谷。
茶葉無法從外觀看出原産地,大陸茶葉很少揉捻,大部分呈條索狀,但臺灣人制茶手法帶過去之後,外觀就長得一樣了。福建省龍岩市有個臺灣高山茶農民創業園,臺灣農民在那裏種出來的茶,口感真的不錯,所制茶葉外觀就跟臺灣一模一樣,如果做炭焙口感,就像南投凍頂烏龍,做清新口感,像是阿里山烏龍。
進口茶葉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只不過這是不能説破的事情,部分進口茶葉是賣給飲料商,泡製茶飲料,但也有部分流向茶葉行。臺灣人買茶習慣先試泡試飲,會喝茶的人都有固定茶種的習慣,進口茶葉很難賣給懂烏龍茶、金萱茶、包種茶的臺灣人,唯有賣給觀光客,其中,最有可能的消費群就是陸客。
買回去喝 驚覺差很大
陸客購買臺灣茶葉,第一是不懂得品鑒臺灣茶的好壞,大陸各省有不同的茶,就像臺灣很多人喝不懂大紅袍,大陸人更喝不懂臺灣茶,其間就有了上下其手的空間。曾有陸客向旅行業品保協會反映,“現場喝的茶跟買回家的茶大不相同”。
以“陸客休息站”退傭給旅行社高達60%計算,1斤3600元(新台幣,下同)的茶葉,休息站只剩1440元,扣掉包裝與店租等成本,外界有理由相信,這種茶葉很難是純正臺灣茶葉。
但茶葉抽檢困難,即使作土壤檢測化驗,也不見得完全正確,可是檢測一次就要3萬塊,旅行業品保協會只有接到檢舉才會做,難以杜絕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