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吸引臺商回臺投資的相關宣傳資料。
積極拉攏挽頹勢
臺當局宣佈的“加強推動臺商回臺投資方案”于11月正式啟動,從人力、用地、貸款、關稅等6方面策略實現政策利好,是歷年來臺當局吸引臺資回流力度最大的所有優惠政策。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大陸投資環境已經改變,當局要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臺商回流,厚植産業能量。”
11月5日,一家兩岸連鎖餐飲品牌回臺北開火鍋店,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親自站臺力挺。一位在大陸經商的朋友告訴記者,臺灣當局為爭取臺商回臺投資,近期拋出了很多“誘餌”,自己也很心動。“在商言商,哪有錢賺就去哪。”
臺灣外移産業在2000年到2008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從12%升到46%。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外移現象減緩並出現回流。2008年,臺商回流金額204億元(新台幣,下同),2009年362億元,2010年409億元,2011年突破450億元,今年預期可衝破500億元。
“兩年內回臺投資的臺商,只要符合自創品牌、高附加值及具有國際供應鏈重要角色等,回臺投資享有外勞聘雇比例提高至40%優惠。”這是近日臺當局通過的“臺商回臺投資方案”。該方案目標是明後兩年,每年吸引臺商回流資金1000億元,增加臺灣本地勞工8.2萬個就業機會。
大陸臺商成主力
臺當局動作頻頻,鉚足勁兒向臺商拋“誘餌”,實在是受景氣不振之壓力所逼。民眾埋怨臺灣經濟“失血”嚴重,怨恨當局無能留不住臺商。於是,吸引臺資回流注入島內經濟,無疑成為臺當局挽回經濟頹勢最急迫的要務,也是可行性最高的方案。
馬英九稱,臺商不必繞遠去越南、印尼奔波投資,還是回臺灣享受優惠,回到家裏來生産得好。據悉,為營造臺商回臺的有利條件,臺“經建會”建議,“有利臺商回臺投資的項目,將優先列入兩岸ECFA後續爭取零關稅重點項目,以避免增加臺商回臺的出口成本與障礙。”
而此前,臺當局大幅調降了遺産贈與稅到10%,把企業所得稅調降到17%,這些政策性引導對臺商回流起到了激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流的臺商資金中,八成以上屬於大陸臺商回流,其中包括康師傅、旺旺、85度C、天福茗茶等一批在大陸有高知名度的標誌性臺企。去年9月,臺“經濟部”一次性與8家臺商簽署回臺投資意向書,這8家臺商幾年內規劃回臺投資318億元。
不爭的事實是,前些年,大陸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很低,相關投資政策優惠,臺商紛紛跑到大陸掘金。但是隨著大陸人工成本上漲,政策優惠減少,臺商感嘆在大陸“錢越來越不好賺”。兩岸産業分工從互補關係逐漸變為競爭關係,臺商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若臺灣投資環境改善,臺商自然會把返臺投資列為優先考量。
兩岸關係是關鍵
雖説臺灣當局趁熱打鐵,接連推出臺商回臺投資的優惠政策,固然吸引了部分臺商回流,但是,兩岸發展的良好勢頭,才是臺商加快回流腳步的前提。
首先,2008年兩岸實現“大三通”,兩岸間的交易時間與運輸成本大幅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也隨之降低,産品運回臺灣加工後外銷會賺取更大利潤;而“三通”後兩岸人流、物流往來更便捷化,不少臺企將生産、運營總部遷回臺灣。其次,2010年兩岸簽署ECFA後,許多産品享受零關稅優惠;在ECFA的總體佈局下,兩岸又簽署了投保協議和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相當於在“三通”之後,又打通了資金流。
島內專家表示,對技術需求或資金需求比較大的企業,回臺灣投資的幾率較高,技術型廠商需要研發成果,臺灣具備人才和新技術的優勢。而資金密集型企業回臺灣比較容易上市或借款,也容易回來。
但也有臺商直言:“想要號召臺商回流,臺當局的效率和方便性很重要。”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説,在臺灣,公務員重視“除弊”大於“予利”,高層不敢正面協助業者,怕招來“圖利他人”的批評,下面的承辦人員更是拿著“六法全書”在做事,以求保住飯碗。“官員效率低、防衛心太重讓人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