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北京市場的多為無商標的毛菜
承德市農牧局總農藝師孟昭雲説,承德作為距北京車程最短的蔬菜供應地之一,産業優勢還尚未完全發揮,農超銜接難度大背後一個重要因素是缺少農産品龍頭加工企業。
灤平縣農牧局蔬菜站負責人李民認為,當地發展3萬多畝日光溫室,6萬多畝陸地菜,98%進入北京集貿市場,因為沒有龍頭企業,絕大部分是無商標、包裝簡易的毛菜。
借助北京在後奧運時代加速“退二進三”的産業轉移,承德各區縣近年來普遍著力引進農産品深加工企業。但據多名基層農牧工作者反映,在引入北京加工企業的具體操作中遇到一些潛在困境,如北京外遷企業往往要價過高,一些企業往往在開工前還提出由地方政府提供一筆鉅額啟動資金,從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有的還提出要享受地方政府無權滿足的稅收減免政策,讓當地政府吃不消。
承德市農牧局總農藝師孟昭雲、承德縣農牧局副總工劉春生等建議,北京市在引導農産品企業外遷的過程中,應考慮給作為北京水源地的承德貧困地區一定的傾斜和扶持,這樣既可就近保證食品安全,也能促進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發展。
曾主持“京承農業合作與發展課題組”的北京農學院馬同斌教授認為,承德作為北京的主要水源地和生態防護區之一,北京市有責任在産業轉移、農超對接等方面進一步給承德較為系統的扶持與優惠。目前,承德的初級農産品進入北京不成問題,主要是農超對接不暢,需要北京市農委、商業局等多個部門給予承德更多的配合支援,關鍵在於如何建立優惠減免的協商平臺和常態機制。
馬同斌建議,首先,北京的不少大型連鎖超市都在尋求農産品供應基地,目前仍處於磨合洗牌階段。承德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都具有一定的優勢,應主動抓住機遇,主動接洽。其次,兩地農業、質檢等部門可加強已有合作,加快把承德農業投入品、生産、加工、配送等各個環節,全部納入首都食品安全監控系統,建立完整的區域商品品質監控體系。另外,承德可制定具體的鼓勵措施,引導跨區域市場仲介組織、企業協會、農民經濟組織的聯合,培育帶動能力強的市場主體,為農超順暢對接創造有利條件。
反季節蔬菜約有1/3來自承德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姚永玲副教授認為,農業合作發展得好,有望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統籌發展的一個突破口。
據承德市水務局局長李相國介紹,源於承德市潮河上游之水的密雲水庫平均每年向北京供水11 .3億立方米,也就是説北京市民每喝四杯水中,就有來自承德的一杯水。承德市的優勢在農業,而北京是巨大的農産品市場,這為加強京承農業合作拓寬了發展空間。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京承農業一體化已初現端倪。近年來,承德每年為北京直接提供綠色蔬菜近100萬噸,肉類30萬噸,七八月份北京市場上的反季節蔬菜約有1/3來自承德。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姚永玲副教授認為,加強農業合作有利於推動北京供水安全、承德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首都市民享用優質農産品等三方面的協調與共贏。農業合作發展得好,有望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統籌發展的一個突破口。(張洪河 張濤 霍小龍 鞏志宏 任麗穎 閆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