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河北省扶貧辦得到一組數據,2009年,環京津貧困地區的24縣的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每人平均G D P、縣均地方財政收入僅為京津遠郊區縣的1/3、1/4和1/10。在不少縣,“戶裏窮、村裏空、鄉鎮背著大窟窿;行路難、吃水難、脫貧致富難上難”是真實的寫照。
多重因素疊加導致“持續貧困”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造成這個地區持續貧困的原因涉及自然條件、歷史、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多個因素。長期以來,形成了“國家要生態、地方要財政,農民要致富”的態勢,這三方面的需求不一致,關係不協調。
一是犧牲經濟保護生態。“環京津貧困帶”地處京津的上風上水,擔負著減少風沙、提供清潔水源的責任。為此,政府不斷加大對這一地區資源開發和工農業生産的限制。為保護官廳和密雲水庫的水質不受污染,僅張家口市先後關停了上千家企業,以致“皮都”易幟,紡織工業不存。而且,近年來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要求區域內大範圍的封山育林,當地農民賴以增收的畜牧業嚴重滑坡。
“以赤城縣為例,在生態工程實施前,畜牧業是全縣的主導産業,畜存欄量達100多萬隻,現在畜存欄量不足20萬隻。”赤城縣扶貧辦主任李貴忠説。
二是扶貧開發和生態建設自成體系,扶貧資金“撒了胡椒面”。多年來,區域的扶貧開發工作由各級扶貧辦負責,生態環境建設或者由各級政府所屬專門的項目辦公室負責,或者由各級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負責。這種封閉的部門分割的管理體制,使得區域的扶貧開發工作和生態建設工作不能統籌考慮,眾多政策措施擰不成“一股繩”。
按照中央和省裏的要求,扶貧資金要到村到戶,緊緊瞄準貧困群體。張家口扶貧辦反映,“每戶2000-5000元的週轉資金很難培植起增收産業,往往將扶持發展資金平均分配到貧困戶,成為生活救濟資金。扶貧資金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沒有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三是自然條件惡劣和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環京津貧困帶”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極易遭受人為破壞並且難以得到恢復。“環京津貧困帶”不僅土壤風蝕沙化嚴重,水土流失情況也很嚴重。有統計顯示,在環京津貧困帶,適應人類合理開發利用的土地不足總土地面積的30%。此外,由於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再教育能力有限,加上資訊不靈,群眾思想比較保守,對新事物、新技術接受能力差,阻礙了脫貧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