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廟會客流總量略低於去年 商戶賺錢難

時間:2010-02-21 09:41   來源:新京報

  ■ 講述 

  “新手賺錢很難”

  “廟會最後一天,賠錢大甩賣!”廠甸廟會臨近尾聲時,還有不少攤販門前冷清,貨物剩下不少。賣玩具帽的攤主楊利表示,甩賣是希望至少能撈回成本。

  “十塊錢三個!”攤上的夥計大聲叫賣著,但是遊人大多停留片刻便轉身離去,面對如此價廉的商品也少有遊客解囊。攤主楊利稱,這次廟會他賠了將近一萬元。

  這是楊利第一次在廟會上練攤,他表示,在5000元的攤位費的壓力下,新手想掙錢很難。

  “這次廟會攤位少,租金高,第一次在陶然亭辦廟會,人氣不算特別旺”,賣糖果的孫福芳表示,此次廟會不如老廠甸廟會時生意紅火。今年她的攤位費是5000元。截至昨日下午16時許,她還差2000元保本。

  呂小姐是南新華街一家樂器行的老闆,往年都在自家門前擺攤趕廠甸廟會,去年她掙了兩萬餘元,今年在陶然亭廠甸廟會收入約一萬元。呂小姐表示,這次掙得比以前少,人氣也不如老廠甸火爆。

  ■ 專家解讀

  三原因致廟會攤位難賺錢

  北二外旅遊管理學院許忠偉博士2009年曾承擔課題,調研北京廟會經濟,他總結今年廟會商戶反映不賺錢的原因———

  形式單一 各廟會基本沒有特別突出的主題,活動內容形式雷同,百姓在廟會上可親身參與體驗的特色項目不多,大家認為逛哪個廟會都一樣,因此,廟會數量在逐年增多,總量基本不變的遊客卻被分流。

  業態重復 北京廟會吃是主打,但比肩接踵的小吃攤位經營內容大多重復,味道和品質一般,要價卻較高,衛生條件也不令人滿意,廟會小吃攤位做的多是一錘子買賣,即使一時因人流量大生意紅火,很難贏得回頭客。如經營性攤位過多,經營內容又無創新,競爭就太殘酷。

  競拍成本高 廟會的攤位近年來採用競拍形式,商戶的經營成本逐年高升,這並不合理。廟會本應是傳統文化的産物,百姓要在廟會上體驗民俗,而不是在廟會購買一些品質不高的小商品。但現在,廟會的主辦方將廟會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一個經濟載體,對廟會上的經營內容、經營形式缺乏評價機制和門檻,一切以經濟利益來衡量,顯失廟會本來的意義和象徵。

  ■ 新北京人

  廟會“像個雜貨市場”

  人物:陳女士 32歲 四川人 現住雙井

  大年初四,陳女士和老公帶上兒子,駕車直奔龍潭廟會。

  陳女士説,幾年前她曾和老公逛過地壇廟會,除了人多,沒留下其他印象。今年的龍潭廟會也不例外。

  車程40分鐘,在龍潭公園北門外的夕照寺街一帶,找車位就花了一個小時。終於把車停下來,已是中午,離廟會的大門還有一里地遠。

  廟會的小吃很多,陳女士和老公各吃了一串每串20元的標王烤肉,可能是有點冷了,肉比較硬,都是孜然和辣椒的味道,更沒吃出是羊肉還是傳説中的鴕鳥肉。

  新聞上説龍潭廟會是最具老北京傳統特色的廟會,陳女士夫婦倆抱著兒子在中心島逛了一圈,看到了老北京廟會的圖片展,還有前門大街廟會的黑白剪影,也算是長了見識。圖片展旁邊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區,據説都是老北京的民間技藝。用這些技藝雕琢出來的藝術品果然很精美,讓陳女士一家大開了眼界。不過,這些藝術品價格也不菲,動輒幾百元。

  精疲力竭回到家,兩人感覺跟想像中的廟會完全不一樣,“像個雜貨市場”。

  但為什麼還要逛廟會呢?“過年了,湊個熱鬧吧。”陳女士説。

  記賬人:小王 攤位:地壇廟會拜臺北側

  經營項目:老虎布偶和帽子、面具

  攤位租賃費:15780元 進貨費:25000元

  經營時間:8天 

  每天流水額:1000元左右 日需最低流水額:5000元

  大年初三流水額:2500元(最高)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