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廈門特區30年:改革“試驗田”裏的廈門實踐

  時間:2011-12-12 14: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過廈門的人,對這座城市充滿現代氣息的國際機場都會留下美好的記憶。作為中國四個經濟特區中第一個修建的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因廈門特區創立應運而生,也伴隨特區30年的建設而發展壯大,成為助力廈門特區騰飛的翅膀。

  “機場與特區發展密不可分,不僅因特區的創立而創立,伴隨特區的發展而發展;更因為機場建設與先行先試、開拓進取的特區精神特質高度一致。”在廈門特區建設迎來30週年之際,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倜儻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説。

  近30年來,廈門機場在體制、機制、産業發展上種種有益的探索,創造了許許多多中國民航的第一,被業界譽為“廈門機場現象”:

  特區創立之初,廈門機場敢為天下先,1982年在中國內地第一個採用由地方政府集資、外國政府貸款的模式進行建設。

  1988年,為使機場更快發展,廈門機場成為國家機場改革的試點:第一家下放給地方、實行企業化經營,比中國內地其他機場提早15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廈門機場繼續探索了多項在中國業界具有影響力的首創改革嘗試:在中國民航業界第一家上市,從證券市場籌集相當一部分建設資金,創下中國機場建設完全走市場化道路的先例;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一個機場完全依靠企業自籌資金,進行大規模擴建。

  因為在進出境旅客和貨運吞吐量多年保持在中國內地前五位,廈門機場被率先選擇作為國家對外開放航權的試點:2003年,獲得國家第五航權建設,率先獲准開闢第一條越洋貨運班機航線——美國-廈門貨運航線,這對推動廈門特區乃至福建和東南沿海地區進出口貿易和外資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中國民航界,廈門機場第一個與臺灣航空界合作:2001年8月16日,由臺灣航勤、中華航空、長榮航空、遠東航空組成的臺灣航勤(澳門)有限公司與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投資2.2億元人民幣,建成兩岸民航第一個合作項目“廈門國際航空港空運貨站”,在兩岸貨運航空中扮演“非常突出”的紐帶作用。

  廈門機場在中國民航業界屢屢先行先試諸多改革舉措並獲得成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廈門特區30年來銳意改革創新、勇於領風氣之先的發展。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説,先行先試、開拓創新是廈門特區30年來最寶貴、最根本經驗之一。

  回首特區30年發展步履,不難發現,廈門不僅在內地率先利用外資建設機場,還通過發行債券方式,建成中國第一座跨海懸索大橋;成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在中國內地最早取消專業化行政管理機構,最早進行利改稅試點工作,最早開放市場、取消計劃供應,率先開闢了生産資料市場、産權市場、人才勞動力市場、科技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等等。

  特別是2010年,中國政府批准廈門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中國保監會確定廈門為全國保險改革發展試驗區,廈門成為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兩岸食品和物流産業合作試點城市等,為廈門特區進一步發揮先行先試“試驗田”作用再次提供了新的契機。

  這些先行先試的改革舉措,對廈門周邊及內地經濟發揮了輻射和示範作用,突顯了廈門特區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所扮演的“試驗田”和“窗口”重要角色。

  廈門特區初創時擔任市長兼特區管委會主任的鄒爾均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認為,廈門特區30年發展,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業中擔綱了突圍的使命,先行先試突破意識形態中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舊觀念束縛和計劃經濟下形成的機制與法規,在摸索中尋求突破,勇於走在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前沿,率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臺灣20余種夜市小吃今天正式在漳州亮相       中高端臺灣人才西進登陸 呈爆髮式增長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