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廈門十二五規劃草案出爐 對接臺灣“慢活”旅遊

  時間:2011-02-28 15:42    來源:東南網     
 
 

  形象:讓鷺島再多些“臺味”

  針對此次廈門“十二五”規劃,廈門多威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曾欽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廈門和臺中是結對子的城市,兩座對接城市可以多多擴大交流,今後如果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取長補短,定能大大提升兩座城市的美譽度。

  曾欽照説,基隆今年在廈門設立了辦事處,臺中是否也可效倣基隆的做法,設立一個窗口,這樣兩邊對接更方便快捷,“如果是互訪,時間總是很短,你不來、我不去,時間一長就生疏了,而設立這個窗口,兩邊可以經常往來,甚至形成一種常態,這對兩座城市的交流應該幫助很大”。

  另外,曾欽照認為,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對臺特色的名片要更好地運用,在社會資源、政府資源上可以進一步向臺商傾斜。“如今島內外一體化進程加快,我們要做大做強企業,要進一步加快臺企的轉型升級。”曾欽照表示,廈門可以更多一些“臺味”的東西,讓大家一説到臺灣特色、臺灣小吃等,馬上也能聯想到廈門。

  文化:臺漫畫家紮根拉抬動漫業

  葉順發,臺灣漫畫界的“發哥”,六年前,老闆派他來廈門“偵察”漫畫産業的發展前景,誰知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大陸盜版書多,動漫産業也不健全,這讓發哥大展宏圖的理想一下子破滅了。

  然而,發哥並未因此而退縮,六年來,他留守在廈門埋頭作畫,畫好了,他就帶回臺灣出版,雖然是“宅”在廈門,但是他在大陸的名氣也漸漸打開,陸續有北京的公司購買了他的漫畫做成電子書,也有上海的大學邀請他去當客座老師,但是因為離家近等原因,他始終沒有離開廈門。昨日,當導報記者諮詢他對於廈門“十二五”規劃的看法時,發哥激動地説:“廈門重視對文化産業的投入,真是太好了,沒有人比我更期待它的發展,因為我已在廈門等待六年了!”

  發哥説,廈門是一個很有文化氛圍的城市,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市民的素質也很高,很適合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但是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這方面還很弱,文化産業的發展跟政府的重視和投入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真如規劃的那樣,文化産業能佔到GDP的10%,那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等待了六年,發哥如今也準備在廈門施展自己的才華了,目前,他正在籌劃一個培訓班,還準備在廈門辦一場漫畫展,而他在臺灣出版的漫畫,也早已擺上了外圖的書架,“現在我還處於打基礎的階段,我相信將來一定會有發展機會,只有把基礎打紮實了,才能更好地抓住機會。”

  教育:兩岸合作讓下一代受惠

  作為在廈投資的第一批臺商———廈門臺協副會長羅憲德,見證了各類涉臺政策由規劃到落實的全過程。而此次政協會議期間,羅憲德很認真地參與廈門“十二五”規劃的草案討論。在他看來,作為對臺先行先試的“重鎮”,早些年廈門已經做得很好了。而未來五年草案中,需要在各領域深入做好細緻工作,才能將此前取得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

  令羅憲德欣慰的是,此次“十二五”規劃草案當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放寬在廈臺胞的工作和定居條件,對臺胞在廈置産置業、就學就業、居住生活等實行市民待遇”。羅憲德説,對事業有所建樹的臺商來説,投資之外最關心生活的便利性。

  羅憲德具體指出,隨著友達、宸鴻等超大型臺資企業在廈門發展,越來越多年輕的在廈臺籍幹部面臨子女教育問題。羅憲德舉例,以前老一代臺商來廈創業,孩子大多都是從小而來,所以義務教育階段得到廈門很好的照顧,而現在孩子們長大了,在高中教育階段,是否也可考慮給予適當照顧?

  此外,羅憲德還建議,除了已有的教育合作,廈門應充分發揮“先行先試”的“尚方寶劍”威力,予臺灣教育力量更大優惠,促進業者深入各年齡層教育合作,讓家長有更多選擇,也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更多元的教育模式。

  居住:“捷運”貫穿島內外

  來自嘉義的宋若嘉,關注“宜居城市”這四個字。她説:“廈門吸引很多人來居住的原因,就是它非常適合生活。而且城市環境的改善對普通民眾的影響最為直接。”

  來廈門之前,宋若嘉曾經在上海生活過好幾年,她也理所當然地把這兩個城市進行比較。“比起上海,我覺得廈門更有‘bettercity,betterlife’(城市讓生活更好)的説服力,雖然在一些公共設施上面它還沒有上海那麼完備,但我相信這就是廈門‘十二五’規劃的方向。”宋若嘉告訴導報記者,自己初來廈門時尚無福廈高鐵,“但很快就有了。不僅福州,現在搭高鐵去長三角也只要幾個小時。”因此,對廈門提出的“市域內半小時,廈漳泉一小時”交通規劃,宋若嘉説自己極為看好。“聽説廈門在規劃3條軌道交通線路,效果我覺得應該跟臺北的捷運類似吧,把臺北市和新北市連成一體。未來如果住島外,出行成本肯定會大幅降低。”(記者 林靖東 張燕娟 燕子 林江琳 林靜嫻 楊思萍 方怡)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福建平潭打造“臺灣民眾的第二生活圈”       泉州臺資企業去年新增31家 ECFA促成質變      
2011年首月福建對台貿易實現“開門紅”       閩2015年海洋經濟總值將達7300億元      
送千名員工赴東莞提前培訓 閩助力臺資大項目落戶       大陸首個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在閩加快建設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