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基層工商聯組織建設薄弱難題,安徽省工商聯在貫徹落實中央16號文件過程中,精心設計了“工商聯與民營經濟共成長”活動,力爭以此為抓手,利用3年左右時間,解決制約基層工商聯組織和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為全面加強工商聯自身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共成長活動啟動一年多來,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一手抓具體問題解決,一手抓工作機制創新,一些長期影響工商聯組織和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工商聯組織和事業創新發展的氛圍逐步形成。
營造濃厚工作氛圍
為深入推進“工商聯與民營經濟共成長”活動,安徽省成立了由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長沈素琍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各市和83個縣區均按要求成立了以黨委、政府分管領導或統戰部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共成長活動領導小組,統一謀劃、部署相關工作。
各級統戰部和工商聯組織積極行動,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學習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加強對共成長活動的宣傳報道,努力營造全社會支援工商聯工作的良好氛圍。六安市裕安區將中央及省委文件精神納入區委黨校幹部培訓課程,霍山縣也舉辦學習班,對縣直和鄉鎮科級幹部進行集中培訓,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省工商聯組織開展了“我與民營經濟共成長”徵文及演講比賽活動,並設立100萬元專項基金,開展“宣傳民營經濟好新聞評選”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了重視工商聯工作、關注民營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提升幹部履職盡責能力
活動啟動以來,安徽省上下以能力建設為核心,開展了大規模的培訓活動。去年先後與省委組織部、省委統戰部和省委黨校聯合舉辦兩期工商聯和非公經濟專題班,各市黨委政府分管領導、統戰部長、工商聯主席和黨組書記與企業家第一次同堂學習。通過對我國非公經濟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的了解,通過對中央及省委文件精神的學習,參學對象尤其各級黨政領導們在思想上真正實現了對非公經濟和工商聯的再認識、再了解;8月份,在省行政學院連續舉辦了三期工商聯繫統幹部培訓班,大規模、高強度、高密度培訓自己的幹部隊伍。三期培訓班參學人員達近600人次,規模空前,反映熱烈,影響廣泛。通過培訓,為基層工商聯幹部提供了理論、思想、知識、技能、動力儲備,全系統幹部職工精神狀態發生了明顯變化,幹事創業的熱情得到極大提振。
完善基層工商聯工作機制
在共成長活動中,各級工商聯組織把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放在重要位置,積極推動在全省建立工商聯直通車、四大班子成員聯繫行業商會制度、黨政相關部門與工商聯對口聯繫制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情況考核評價機制等工作機制。
經過積極爭取,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文,在全省範圍內建立工商聯“直通車”工作機制,對非公經濟領域發展中的重大和共性問題,對工商聯重要調研成果和政策建議,對非公經濟人士的反映和建議建立專報,直送黨委、政府領導。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省長李斌等多位領導分別對7期“工商聯直通車”作出10余次批示。各市縣也積極響應,截至2012年9月底,各市和78個縣(市、區)建立了“工商聯直通車”工作機制。
解決基層工商聯實際問題
共成長活動啟動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一些長期影響基層工商聯組織和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沈素琍針對工商聯工作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專門作出批示,要求限期解決縣區工商聯黨組設置等老大難問題。在省委領導的直接過問下,11個縣(區)未獨立設置工商連線構的問題限期解決,未成立黨組的6個縣區工商聯先後成立了黨組。部分縣區增設了工作機構和領導職數,全省新增行政和事業編制61個,省委關於考察調研、教育培訓、宣傳、非公黨建、招商引資等專項經費列入同級預算的要求逐步得到落實,工商聯的辦公用房、經費、工作用車在原有基礎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工商聯組織和事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增強對民營企業的凝聚力
安徽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在共成長活動中,把握“共”的要求,加大服務力度,拓展服務領域,積極推動民營經濟健康快速成長。合肥市工商聯針對巢湖市區劃調整,及時組織了“民企進巢廬”活動,促進區劃調整後巢湖、廬江與合肥民營企業間對接交流。安徽光明槐祥商貿有限公司在國企改制過程中有1258萬元應付補償金等遺留問題長期懸而未決,該市工商聯出面協調,目前該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黃山市工商聯開展“百家企業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活動,把解決企業實際困難、招商引資、經貿交流、專題調研和共成長活動結合起來,取得了明顯成效。會員企業普遍認為現在工商聯敢於直面難題,及時呼籲,反映熱點、難點問題,體現了為會員著想、為會員服務的宗旨。
“工商聯與民營經濟共成長”活動充分爭取了黨委、政府的支援,發揮了統戰部門的牽頭抓總作用,調動了工商聯的資源優勢,將加強和改進工商聯工作與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並融入地方工作全局,形成了聯動抓、持續抓、綱舉目張的效果。在活動推進過程中,工商聯組織特別是基層工商聯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激情極大提振,幹事創業的能力得到鍛鍊,機制日益健全,環境逐步改善,各級黨委、政府對工商聯工作空前重視,工商聯組織和事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