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過去,市郊各種夏令水果熱鬧上市的場面正式宣告結束。記者昨天從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了解到,據最新調查摸底,市郊水果種植面積近年有所減少,原來最高時號稱有40萬畝,但目前已基本穩定在31.5萬畝;受上海郊區氣候條件的影響以及市民消費喜好的最終選擇,郊區水果在品種結構上也出現了明顯調整,不僅桃、梨、葡萄、柑橘這“四大當家花旦”有增有減,藍莓、火龍果、獼猴桃等原本並不適合在滬郊種植的小品種也迅速發展起來,並且致富效應明顯。
在“四大花旦”中,葡萄的種植面積增長最明顯,幾乎每年都要新增數千畝。2009年,葡萄面積為6.2萬畝,前年已增加為6.5萬畝,今年已達到7萬畝左右。這是因為,近年市民對葡萄消費的熱情高漲,價格賣得越來越好,每500克10元-40元十分常見,如果農民的種植技術過關,畝産利潤基本都能有近萬元。水蜜桃面積略有減少,2009年是10萬畝,去年已減少為9萬畝。但今年的水蜜桃收成不錯,田頭收購價就達到了每500克6元,效益同比增長30%以上。而農民對黃桃的種植熱情也是節節攀升,前兩年還只有近1萬畝面積,但今年已超過2萬畝了,楓涇一個鎮就增加了3000多畝。這是因為,黃桃成熟的時候,正好填補了空檔,水蜜桃、蟠桃、西甜瓜等均已下市,同時黃桃的品質近年明顯提高,且耐儲存、上市時間長,所以效益比較明顯。
出現減量的,則主要是柑橘品種。最高峰時,市郊柑橘的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但最新數據卻是,柑橘面積已減少到了10.6萬畝。本市農業專家表示,幾年前外地的 “柑橘生蟲風波”對上海柑橘産業打擊不小,而同時,上海本地産柑橘風味偏酸,雖然受外國人喜愛,但並不討好上海市民,因此過多的面積造成了銷售難;減少種植,也是産業進行適度調整的一個結果。以前,青浦的枇杷種植面積也曾達到1萬畝左右,每枚枇杷甚至賣到了5元以上。但後來,由於上海“倒春寒”較多,枇杷適應性改變,産量逐年減低,農民種植積極性降低,現在整個郊區的種植只有3500畝了。
一些新奇特的小品種,卻迅速發展起來了。比如獼猴桃,前幾年只有200多畝面積,去年已達到1000畝以上。藍莓則更快,前年還只有幾百畝面積,現在已達到2200畝以上。而今年,市郊也出現了首個火龍果的規模化生産基地,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推廣。這些品種原本並不適合在市郊種植,市民吃到的大多是進口産品,新鮮度不太高,但由於有關方面採用了科技的辦法對土壤、溫度等生長環境進行了“人為營造”,最終種植成功。這些品種都不太可能大面積種植,但由於風味獨特、種植難度高、産量有限等因素,受到市民追捧,售價較高,最高畝産值甚至可達10萬元左右。
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讓市民吃到家門口種出的時令鮮果,他們近年還加大了品種梳理工作,現在整個郊區已有12個水果新品種通過認定,有望實現“更新換代”。比如水蜜桃的新品種,將拉長其上市期,而風味並不遜色。而葡萄新品種的推廣,則一方面提早了上市期,另一方面人們品嘗的葡萄顏色更豐富,風味特色越來越多,還帶有了不同的香氣等。
此外,農技部門還在“安全生産”上加強管理。去年以來,本市已在瓜果生長調節劑方面展開全面調查,並進行科學引導;同時,今年還在全市範圍內推廣水果的可追溯系統建設。今年是農業部確定的農業科技促進年,為此本市農技部門還在郊區展開了大範圍的培訓,把種植技術、安全知識、惠農政策等更好地傳授給廣大果農。(記者 黃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