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再過10天,上海家電以舊換新政策“落地”即滿一年。5月底,上海商務委員會(簡稱上海商務委)暫停了上海朋楊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朋楊科技)作為家電以舊換新中標銷售企業的資格。記者查閱資料後發現,朋楊科技是上海商務委去年11月公佈的家電以舊換新試點工作第三批中標銷售企業。
以舊換新“漏洞”
除了“黃牛黨”、“騙補”,家電以舊換新的回收、銷售、分解等各個流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業內人士透露,對中標回收企業來説,到府回收、運輸家電需要人力成本;存放回收家電需要倉儲成本;而這些成本遠非幾元的回收費用就能搞定。
對於中標銷售企業來説,向消費者墊付補貼資金後,財政資金遲遲不到位一直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記者獲悉,以上海的幾家大型家電連鎖商為例,基本上每家都有上億元的財政補貼資金尚未到位。而拆解企業每年二三十萬台的拆解能力,遠遠跟不上目前一年300多萬台舊家電的回收速度,這也對環保問題提出挑戰。
“以舊換新流程複雜,漏洞又大。”昨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表示,在他看來,用稅收的方式拉動內需效果會更加理想,通過以舊換新這種方式來拉動內需,付出的成本實在太高。
僅以上海為例保守估計,目前一年銷售的新家電達到300萬台,如果其中40%的比例是通過以舊換新方式購買的話,按5個品類平均每台機器補貼340元的標準,一年的政府補貼就將達到4億元。
可資借鑒的例子是美國。去年7月,美國推出了總額為30億美元的汽車“以舊換新”刺激,政府給每輛舊車最高4500美元補貼,資助車主購買更加節能環保的車輛。這一計劃本來預計為期一年,但由於申請者數量飆升,一個半月後即8月25日便宣告結束。
“即便推行以舊換新政策,也應通過限定補貼總額來控製成本,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以時間來限制。”業內專家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