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傳奇20年:“輕量級”政府引領重量級傳奇

時間:2010-04-20 08: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上海市浦東新區區長姜梁新近談到浦東新區的行政管理體制時,將其形象地概括為“上面輕型化、下面扁平化”。分析人士注意到,在浦東書寫傳奇的20年中,作為其引領機構的,卻始終是一個輕型化的“小政府”。

  從目前上海市區縣的政府機構設置數量看,郊區有28個政府工作機構,中心城區26個,而浦東新區卻只有19個。同時,浦東每萬人行政編制數僅為4.8人,還不到上海全市均值的半數。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上海浦東新區作為全國首個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在改革發展中,“上面輕型化、下面扁平化”的“小政府、大社會”模式不斷成熟,並逐漸成為浦東新區的一張特色“名片”。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特徵下,政府曾包攬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一切事務,逐漸形成機構膨脹、效率低下的“大政府”模式。浦東新區開發之初,便著力革除此種“大政府”模式帶來的弊端,精簡機構讓政府“輕裝上陣”。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一共設置10個部、委、辦、局,每個職能部門都綜合了傳統體制下5到6個部門的職能,不再設立專業性部門經濟管理機構。把以往政府中按行業、産品設置的專業性機構全部革除,將其職能外放,屬生産經營方面的被下放至企業,屬綜合管理方面的被保留在管委會的綜合部門,屬社會管理方面的被委託給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仲介組織。

  通過“分離”和“縮減”,新區政府有效剝離了應由其他主體承擔的部分職能,既使相應職能找到適合擔負的主體,又提高了自身對關鍵性職能的運作效率。

  在組建“小政府”模式的同時,為防止社會管理出現真空地帶,導致小政府權力重新膨脹,浦東新區同時培育與“小政府”管理體制相匹配的“大社會”模式,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機構和發達的社會仲介組織,以提高社會組織化程度和社會自我管理能力。

  2006年成立的市民中心是浦東新區培育“大社會”的成功模式。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的浦東市民中心,是上海市第一家區級市民中心,其職能包括行政許可、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政府資訊公開、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效能監察等六方面,“一扇大門”內包含了婚姻登記、稅金繳納、辦理營業執照等300余件市民和企業的辦事項目。

  這種獨具特色的“政社合作互動”模式,搭建了各層次的政府與社會間的良性互動平臺,促進政府行政功能與社會自治功能的互補,政府管理力量與社會協調力量的互動。

  同時,由於社會組織的社會管理服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專業性和可選擇等優勢,浦東新區政府以政社合作平臺為依託,率先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政社合作方式,將涉及政府公共服務、事務性強的部分事項,如教育領域、社會救助等方面,通過公開招標、項目發包、項目申請、委託管理等方式,向各類社會組織購買服務。

  20年來,浦東新區在綜合配套管理上的不停探索,形成了領先全國的“浦東模式”,其中,輕型化政府改革功不可沒。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