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意自
當年“塑膠罐老大” 如今“風能幹將”
“與其固守傳統制罐業,不如加入新産業,殺出一片新天地”
當年“塑膠罐老大” 如今“風能幹將”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珠三角的民企老闆,不僅商業嗅覺特別靈敏,而且很善變。傳統産業轉型新興産業,技術、資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然而,“洗腳上田”的珠三角老闆似乎掌握得遊刃有餘。
羅意自的制罐企業可謂是國內行業的領頭羊,還牽頭制訂了塑膠包裝容器行業內的五項國家標準,但他一直像南海很多“隱形冠軍”那樣默默無聞。他覺得這樣幹下去沒意思。
羅意自想過做太陽能發電,也想過做IT,最終選擇了風力發電。這源於一次出差丹麥。那裏,風力發電已相當成熟,加之當時珠三角正在鬧電荒,“廣東這麼長的海岸線沒有我羅意自的一席之地?”更深一層考量是作為新興清潔能源的風力發電機的豐厚利潤,在國內大多數企業生産的風力發電機還是中小功率,而大功率風力發電機以進口為主,技術門檻太高,科研和生産的技術的複雜性不啻于生産飛機。“在門檻後面,卻是金礦。”羅意自打趣地説。
然而,當羅意自真的闖進風力發電的行業裏,他才發覺這裡的“水”比想像中更深。風力發電投資的額度之大出乎羅意自的想像:一台小設備就要幾百萬元,1.5兆的發電機1000萬元一台,20台設備就相當於他制罐廠一年的産值!
“高投資風險也伴隨高回報。與其固守傳統制罐業,掙取低廉的生産加工費用,不如加入到新産業的冒險傢俱樂部,殺出一片新天地。”羅意自告訴記者,從2006年轉型至今,他投資了一個億,這些錢一部分由貸款所得,更多的是用他制罐廠多年的積蓄。
羅意自説,既然玩新興産業,就要玩最先進的。他和風能最先進的丹麥企業合作,高薪聘請了來自丹麥風能設計公司的總工程師Jesper。Jesper是世界上第一台規模生産的1.5兆瓦風機的總工和技術負責人。公司通過採用聯合設計、聯合製造等方式,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並加以創新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
值得羅意自欣慰的是,花大本錢買來的國外技術,經過兩三年的消化,到去年2月21日,第一台風機出廠了。他的産品在揭陽海邊和湛江等地已經開始運轉,下月,將有五台機陸續安裝生産完成投産。
羅意自表示,他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已選了一塊用作安裝風力發電場的區域,他要把他生産的60台風機都裝在這個四季風力充沛的地方。不用燒煤,不用耗能,只要風過,風葉轉動,新鮮清潔的能源就源源不斷輸出。羅意自預計,2010年新産品銷售收入可達32億元。(馬勇、彭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