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機場吞吐量首破三百萬 背後有故事

時間:2009-12-11 08:33   來源:中新網

  十日上午九點五十分,隨著北京至合肥一航班在此間平穩降落,合肥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首次突破三百萬人次。

  三百萬人次年吞吐旅客量,相對於早已突破兩千萬人次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機場來説,只是零星數字之一。但對於一個地處中部欠發達地區的安徽合肥來説,意義非凡,其背後有故事。

  省委書記飛機滑進泥坑

  一九五七年一月,合肥三里街機場首次開通第一條國內航線。“當時的機場員工住的是小草房,四週全是泥土路,出行基本靠走”,現年八十歲、從一九五六年合肥機場籌建時就在此間工作的陳友蘭説,現在沒法想像眼前機場的變化。

  據當年陳友蘭的同事周世禮、余新民介紹説,當初合肥三里街機場很小,其中有一個約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候機樓被稱為“豪華”,為此還被上級領導批評。

  余新民回憶説,當年機場跑道也僅有一千米,還是泥結碎石跑道,飛機降落滑出跑道掉進前方泥坑,不止發生一次。他説,在機場剛建成時,有一次時任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出差回來,乘坐的飛機就曾滑進跑道前方泥坑內,後靠機場員工“拖拉帶拽”的將飛機拽會返回“原位”。

  從兼職飛機到空客波音

  一九五七年一月一日,合肥三里街機場首次開通“上海—合肥—徐州—北京”第一條國內過站航線,結束了安徽沒有民航運輸的歷史。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合肥三里街機場從此關閉,位於合肥市東南九公里的合肥駱崗機場正式竣工啟用。合肥駱崗機場工程總投資四千余萬元人民幣,是當時國家一級機場,與北京、上海、廣州等機場同被譽為中國“八大機場”。

  周世禮介紹説,合肥機場航線航班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每週三到四班發展到七十年代每天三到四班。他説,當時的飛機機型有運五、運七等,在農忙時節這些飛機還要偶爾“兼職”變為噴撒農藥的“農業機械”。

  據悉,進入二000年以後,合肥機場每天航班由二十班左右發展到四十多班。執飛航班機型由起初的運五、運七、伊爾十四等支線飛機,發展到目前以空客、波音、麥道等系列大型幹線飛機為主、一批中小型支線飛機為補充的共同保障飛行的運力格局。

  機場又將搬遷 航線延伸東南亞

  安徽機場集團黨委書記陳斌介紹説,作為安徽對外開放的空中門戶,合肥機場已開通包括臺北、香港近四十座城市的四十條航線。

  他説,二00六年六月,合肥機場成為國際口岸。今年三月,合肥—韓國首爾國際航班正式開通,結束合肥機場無國際定期航班的歷史,實現安徽航空運輸發展史上一項零的突破。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對外交流的深入,商務客流快速增加,合肥駱崗機場因設施陳舊、航站區容量趨於飽和,早已不適合實際需要,也與合肥日益凸顯的交通樞紐地位難以匹配。

  二00七年十月十五日,合肥機場正式獲國家批復遷建。次年十二月,離合肥市中心三十多公里的四E級現代化空港——合肥新橋國際機場開工建設。按照規劃,明年,新橋國際機場將完成一期工程,這座新機場正式啟用後,合肥駱崗機場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據介紹,建成後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將繼北京首都、上海虹橋等機場之後具備國內目前最高飛行區四E等級,可供世界上目前已投入商務運營的所有飛機起降。

  據介紹,繼合肥機場旅客吞吐量二00四年首次突破百萬人次、二00六年通過國家口岸部門總驗並正式對外開放,開通合肥至韓國航班後,力爭在明年將航線逐步擴展到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區。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