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字號:
探索具有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時間:2006-03-24 10:01    來源:     
 
 

        漳州與臺灣的農業合作頗具規模成效顯著。1997年7月,國家外經貿部、國務院臺辦、農業部聯合批准漳州市為“海峽兩岸農業經濟合作實驗區”,漳州市加大了對臺開放的力度,漳臺農業合作交流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近5年來,漳州通過對臺農業合作,探索具有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這一模式錶現在農業産業化上,是走項目帶動企業,企業聯動農戶的路子;在農業技術創新上,是實行技術引進與優越資源開發相結合;在發展外向型農業上,是以對臺合作為渠道拓寬國際市場。

     漳臺農業合作的成因與現狀

        漳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處於同一緯度,氣候相似,作物季節性相同,兩地語言相通、習俗相近,漳臺兩地的自然環境和風俗民情為彼此的農業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臺灣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但地價昂貴,勞力緊缺,島內生存空間有限,加上近年來,臺灣經濟滑坡,許多投資者將大量資金、技術、設備轉移到島外謀求發展;而漳州勞力充裕、地價較低,農業的拓展空間較大,但資金、技術相對缺乏,農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科學的管理經驗;臺灣佔有的農産品國際市場較為廣闊,而漳州農業尚未與國際市場接軌,農産品外銷渠道不暢。漳臺兩地這种經濟利益的互補性,成為漳臺農業合作發展的原動力。

        漳州市被列為“海峽兩岸農業經濟合作實驗區”以後,漳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臺農業合作的力度,先後投資了60多億元進一步完善交通、郵電、能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並進一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五大防禦體系”建設。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完善投資軟環境。這些舉措推動以民間組織為主渠道的漳臺農業合作迅速地、全面地發展。

        漳臺農業合作歷史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的民間交流階段。這一階段,臺灣農戶以民間交流的形式,挾帶少量的水稻、甘蔗、蔬菜、水果等良種到漳州一帶試種、推廣。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試探性投資階段。隨著改革開放,海峽兩岸局勢和緩,一些臺商來漳進行農業投資,但規模不大,項目不全,到1990年,全市臺資農業企業總産值0.4億元,出口創匯0.02億美元。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現在)的全面發展階段。截至2000年,全市共批辦臺資農業種養加工項目600個,總投資9.67億美元,利用臺資9.42億美元,實際到資5.35億美元。現在,農業合作的形式多樣化,項目覆蓋面大,區域分佈廣泛,投資期限延長。

    探索具有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漳州對臺農業合作帶動了農業産業化經營,推動了農業技術創新,促進了外向型農業的發展,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漳州農業發展模式對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具有啟發意義。

        一、農業産業化模式:項目帶動企業、企業聯動農戶

       漳州實驗區在實行漳臺農業合作過程中,摸索出獨具特色的農業産業化模式,這就是以臺灣為窗口,通過項目合作,引進資金、技術、設備、農業優良品種和國際市場;臺商在漳州創辦農業獨資、合資(以獨資居多)企業,這些企業外接國際市場,內聯生産基地和農戶,進行農業産業化經營。臺資農業企業與農戶聯繫有三種形式:1、依靠所在地的鎮村經濟或組織經銷戶,建立供貨基地,進行産銷合作;2、與農戶訂立産銷合約,保護收購價;3、就近租地建立企業生産基地,雇用勞力生産。

        目前,許多臺資企業,已經成為農業産業化的龍頭企業,龍海的蔬菜、東山的鮑魚、南靖的麻竹與食用菌等都是通過創辦臺資農業龍頭企業為項目,帶動農業産業化發展,逐步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産業。實踐證明,以項目合作,帶動技術、品種、設備的引進與生産應用,具有快速、準確、市場好的優點,産生了“引進一個項目,開發一片基地,形成一個産業,拓展一塊市場,帶動一方富裕”的良好效應。

        在我國農産品市場的結構性過剩問題比較突出的狀態下,不少農業産業化企業舉步維艱,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難於同農戶之間形成穩定的産品供需關係。漳州實驗區以項目帶動企業、企業聯動農戶的農業産業化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産業化,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首先,臺資企業帶來海外市場,可以解決農産品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保證了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使企業與農戶之間可以建立比較持久和穩定的聯繫;其次,臺資企業帶來優良品種和先進的技術,可以提高農産品的品質,而一流品質的産品是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並不斷開拓新的市場的基本保證。例如,漳州龍海市海澄鎮的毛豆的原銷售價為每斤0.30元,1982年,該鎮引進了漳州市第一家蔬菜水果生産企業——亞細亞龍海有限公司,使毛豆銷售價上升到3.80元。現在,該公司投資額從42.5萬美元,增加到1240萬美元,加工量也從300噸直線上升到1萬噸。加工品種從1項發展到21項,海澄鎮毛豆種植面積擴大到6000畝。目前,龍海的臺資企業直接連接了全市4萬多家農戶參與農業經營活動,逐漸形成産供銷一條龍的經營體系,延伸産業鏈條。

        漳州實驗區在實施農業産業化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全市雖然已形成一批原料基地,但是基地的原料生産缺乏總量調度和區域規劃佈局,基本上還處於放任自由狀態,原料價格波動大,影響了加工業的發展。二是果蔬罐頭冷凍加工龍頭企業尚存在著重復辦廠、盲目開工的問題,僅蘑菇、蘆筍加工企業,全市就有200多家。這導致不少企業吃不飽、爭原料、爭市場,影響了果蔬罐頭冷凍加工業的健康發展。今後,應充分發揮種植大戶、經銷大戶和經濟合作社連接企業和農戶的作用,並通過保險公司投保、設立原料保險基金等方式,維護企業、農戶和中間組織的共同利益,並使原料基地穩步發展。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的作用,對産業區域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並強化行業的協調和指導,以便解決重復辦廠、無序競爭的問題。

        二、農業技術創新模式:技術引進與優越資源開發相結合

        技術創新的模式有自主創新、模倣創新、協同創新、引進創新和全球化創新等5種模式。在我國農業生産力水準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引進創新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農業科技水準,縮短與先進水準的差距。漳州實驗區的農業技術創新充分發揮了漳州山、海、熱的農業資源優勢,把技術引進與開發優越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耕地種糧保糧、山上栽竹種果、水面養魚蝦鮑”的資源利用模式。例如,漳州素有“花果之鄉”的美稱,近幾年來,吸引了境內外企業60多家,其中臺資、外資佔了一半,引進了臺灣現有比較成功的花期調節技術、切花保鮮技術,在龍海九湖至漳浦一帶營建百里花卉走廊。又如,南靖、平和、龍海等縣市引進了臺灣白、黑木耳品種、高産麻竹栽培技術,一經投入生産即迅速帶動山地資源的高價值開發利用,形成一根筍一個億元産業、一種菌一個億元産業的資源開發效應。僅山區南靖縣建立麻綠竹基地50多萬畝,引進10多家臺資開發加工麻竹企業,産值超10億元。

        截止2000年,漳州引進臺灣品種1000多種,較大面積推廣的有50多種,引進先進的農業種養加工設備1800多臺(套)。通過引進臺灣的優良品種和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農産品加工企業,漳州市高優農業迅速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農産品及其加工品在農業産業結構中的比例不斷增大,從而優化了農業産業結構和農業品種結構,有效地促進了漳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

        從總體上看,漳州農業仍未擺脫傳統的耕作種養技術,因此在對臺引進過程中,應進一步做好與漳州資源相結合的消化和吸收工作,在對漳州低質的水果高接換種,實行工廠化、立體種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動用生物工程技術培育優良種畜種苗,以及無土栽培花卉果蔬等方面都要取得突破,並做好示範工作。要大力組織推廣沿海地區實驗成功的品種、技術項目,並向周邊地區輻射,開發一批山區的新興産業;在建設一批新興産業的基礎上,形成區域性産業優勢。

        三、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模式:以對臺合作為渠道拓寬國際市場

        臺灣已形成一套運作較順暢的農産品市場體系和行銷機制,佔有的農産品國際市場較為廣闊,但由於地價昂貴、勞力緊缺,導致生産成本上升,勢必將資金、技術轉移到海外謀求發展。漳州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利用民間交流的渠道,擴大對臺農業合作,帶動了漳州傳統農業與國際市場的對接,使臺灣農業企業的引進與漳州發展外向型農業較好地結合起來。

        臺資農業企業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也帶來了市場,據統計,80%以上的臺資農業企業主要産品是直接或間接銷往國際市場,尤其是農産品加工品如速凍蔬菜、罐頭蔬菜、魷魚絲、筍製品、食用菌製品等主要是銷往國際市場。目前,漳州迅速建成了以蘑菇、毛木耳、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生産加工出口基地,以蘆柑、麻筍、枝豆等各類優質果蔬為主的果蔬生産基地,以鰻魚、草蝦、鮑魚、文蛤等珍稀魚貝為主的水産品生産加工出口基地,以水仙花、棕櫚科等觀葉植物為主的花卉生産出口基地。年出口創匯上千萬元的農産品及其加工品10多個。漳州已逐漸成為向臺灣供應農産品的重要基地。漳州市還利用臺灣這個窗口,與世界農業發達地區交流,建立了合作關係,引進了法國白番鴨、英國櫻桃谷鴨、歐洲三元雜交瘦肉豬等幾十項國外高優品種,辦起了優良品種的豬場、雞場、鴨場等。僅龍海市角美鎮實業有限公司,就利用西山水庫養櫻桃谷鴨12萬隻、鴨苗50萬隻、歐洲雜交良種豬1.3萬頭。

        漳州市通過漳臺農業合作,引進國際市場,提高農業的外向度,這對於如何因應入世後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發展外向型農業企業,可以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技術含量為核心,推進科技創新,建立現代管理體制,提高農民素質,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農業企業的差距,提高我國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

       “十五”期間,漳臺農業合作應突出重點,積極開拓具有國際市場潛力的合作項目,發展前瞻性、先導性的農業及其關聯企業的合作。應進一步做好優良品種與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工作,把種植業、禽畜業、水産業良種繁殖中心、良種市場繁育基地建設好,並按國際標準,引進先進檢測技術設備,建立動植物種苗和農産品品質監測體系,使農産品安全、衛生,品質與國際接軌,建成一批與農業全球化相適應、國際市場相接軌的産業。
 
    
(來源:《臺聲》)
 

編輯:妮妮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