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字號:
産業結構升級需要農業現代化

  時間:2005-12-23 11:19    來源:     
 
 

  據新華社12月21日報道,為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準擴張,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經過各方面兩年多共同努力的《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正式公佈,國家發改委同時配套發佈了《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中明確了産業結構調整的八個方向和重點,其中第一條就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全面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農業的要求不僅僅是糧食生産量的提高。農業部一位專家認為:農業現代化應當是具有發達的基礎設施、先進的科學技術、高效的組織方式和完善的服務體系,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均較高的一種生産發達、農民富裕、環境優美的具有一定國際可比性的先進農業發展狀態。可見,農業現代化有了更加廣泛和豐富的內涵,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可以説,實現農業現代化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中國全面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國一直以來都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産方式都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生産效率低下,政府不得不把許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糧食産出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人多地少的國家來説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農業也因此一直是一個令人擔心的行業。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雜交水稻技術的出現和推廣,農業生産中的糧食生産終於成了一個不再令人過於擔心的問題,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鞏固。不過,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中國的農業不僅僅要解決吃飯問題,還面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只有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國的農業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也才能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其基礎地位。

  只有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釋放出大量農村勞動力

  在中國市場化改革進行了20多年之後,城市規模急劇擴張,城市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如果沒有農業生産效率的提高,農村的勞動力將難以從傳統的農業生産中解脫出來。而農業現代化將釋放出大量農村勞動力,他們可以進入城市工業生産體系,從而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同時,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讓市場需求日益多元化,人們對於農産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現代農業生産將不僅生産初級農産品,農産品的加工業和流通業將成為農業生産的重要支柱。這樣,農民的收入渠道除了出賣初級産品之外,還可以獲得農産品增值和從事其他勞動的收入。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偏低,這嚴重影響了人口總體素質的提高。隨著工業和農業現代化的進展,工農業生産對於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農村較高素質人群中,一部分依靠科技在農業生産中取得較高收入,另一部分進入城市能夠從事其他工作。在這種示範效應的作用下,農村家庭的教育觀念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多數人不再認為上不上學、學得多少無關緊要了。到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準1年以上。

  實現農業現代化將有利於節約資源

  中國是一個資源緊缺的國家,每人平均耕地和水資源分別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l/3和l/4.近些年來,隨著經濟規模的迅速增長,我國資源緊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許多地方都出現了缺煤、缺油和缺水的現象。雖然我國每人平均資源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可是由於農業生産總體的落後狀況,自然資源的消耗相當高,浪費極其嚴重。例如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的70%左右,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單位産值的水資源消耗是發達國家的8-10倍,單位糧食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2倍以上。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將有利於節約資源,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的矛盾。

  此外,農業現代化對於提升我國綜合競爭力,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不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並非一個自然實現的過程,除了要全面落實中央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援與關注。

  
(來源:新京報)

編輯:妮妮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