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友情連結
重慶臺灣農民創業園
字號:
和合共贏 水到渠成—兩岸農業交流開啟基層面對面新局

  時間:2009-07-20 14:58    來源:台灣網     
 
 

 

兩岸鄉村座談活動永久徽標,創意取自臺灣“卑南文化”出土的一個玉雙人飾件。

 

  7月21日,一次探討基層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兩岸鄉村座談”,將在上海一個叫朱家角的鄉鎮舉行。這是兩岸農村基層生産者第一次集中、大規模座談活動。

  悠悠古鎮、盈盈水鄉,朱家角是大陸現代農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同時,它也是中華傳統農耕文明最早發育的地區之一。而今,這個美麗的水鎮將參與和見證兩岸農業交流邁入新階段的過程。和合雙贏,是兩岸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兩岸基層民眾共同的期盼。

  四大交流築起廣泛平臺 由遠及近成就面商面談

  農業發展的基本力量是農業生産者,而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這麼一個兩岸農業生産者能直接面對面溝通合作的階段,來之非常不易。

  稍稍回望一下,技術交流、展會交流、資訊交流、人員交流這“四大交流”,在兩岸農業合作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它們之間,也有個彼此演進的關係。

  1988年開始的兩岸農業交流,起始階段僅限于技術的交流和相關組織的溝通。隨著農産品貿易的漸次興起,交流也多表現為臺灣農産品生産者通過貿易商與大陸消費者之間一種間接的交流,而很多貿易商還都是一些大陸企業。

  2005年之後,為了推動臺灣農産品尤其是水果在大陸的銷售,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陸續舉辦了一些有影響的展銷會。正是在這些展銷會上,臺灣農民開始跟大陸的消費者直接接觸,從而比較真切地了解了大陸的消費市場。

  一位臺灣農民曾説過一句發自肺腑的話,他説看到大陸幫著自己推銷掉了滯銷的水果,晚上做夢時竟笑出聲來。這反映了大多數臺灣農民的心聲。

  在這麼一個資訊社會裏,兩岸農業的合作與發展同樣離不開資訊的交流。經過多年的努力,兩岸相關部門間已經建立起多種成熟的資訊溝通渠道。在禽流感爆發等特殊時期,兩岸及時通報疫情情況,這些渠道都發揮了行之有效的作用。

  當交流不斷擴大時,兩岸業內有關人士已經認識到:只有兩岸農業生産者直接參與與推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與合作,才是更高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臺灣農民在2006年迎來了一個在大陸耕耘的好時節。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誕生,為臺灣農民直接到大陸創業提供了平臺。在園區“創業”的過程中,他們開始實質接觸大陸的農民。

  為了滿足臺灣農民不斷增強的到大陸發展的需要,這幾年,創業園的數量不斷得到擴大。2008年便有多家創業園“開張”。2月,在福建漳平永福、廣東珠海金灣、湖北武漢黃陂、江蘇無錫錫山四個地區,新設立了臺灣農民創業園,為臺灣同胞投資大陸農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當年年底,大陸又再次推出江蘇南京江寧、廣東汕頭潮南、雲南昆明石林三個臺灣農民創業園。今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在首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宣佈,大陸再開4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福建莆田仙遊、福建三明清流、安徽巢湖和縣、江蘇淮安淮陰。創業園如此大密度地“開張”,可以看得出兩岸農業交流之深。

  試驗區和創業園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開始的時候,是由大陸有關業務部門因應兩岸農業交流需要主動推出的;後來,沒想到地方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紛紛要求設立園區;到了第三階段,則是臺灣農業企業和臺灣農民主動要求設立園區。現在,已經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相互銜接的試驗區和創業園系統。試驗區和創業園産業佈局也更趨優化,並逐步由祖國大陸的東部向中部、西部區域拓展,已遍及14個省區市,園區所覆蓋的面積甚至已經超過了臺灣面積的8倍多。

  幾年前,臺灣茶農到福建漳平考察時,發現這裡的氣候環境條件跟生産軟枝烏龍茶的阿里山非常相似,於是決定留下來試種這種臺灣優質茶,沒想到大獲成功。隨後,這裡的臺商越聚越多。臺灣茶農林勇説,他們之所以主動要求在這裡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並在産品上清楚標示産自創業園,是因為第一可以得到大陸政策支援,第二對臺灣農民創業園這塊“牌子”市場非常認可,産品好賣。

  如今,福建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已被臺灣茶農譽為“大陸阿里山”。

  然而,兩岸農業基層生産者直接大規模交流的大幕,應該是馬上在上海召開的“兩岸鄉村座談”開啟的。在這次活動中,來自兩岸的近400名代表中,很大一部分是兩岸鄉村基層的代表。兩岸農業生産者如此大規模地在一起“座談對話”,共商合作大計、共敘同胞之情,還是第一次。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