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16日在福州閩江口附近海域開啟。中國農業部漁政指揮中心主任陳毅德在此間宣佈,活動將在臺灣海峽海域投放346萬尾魚苗,以養護兩岸漁業資源,進一步促進兩岸生態環境保護。
此次活動放流的魚苗包括大黃魚195萬尾,真鯛20萬尾、曼氏無針烏賊18萬尾、鱸魚20萬尾等。陳毅德介紹説,選擇進行放流的地點餌料生物豐富,水域理化環境適宜,為增殖放流後的魚種在該水域生長棲息提供了保障。
陳毅德表示,希望通過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能夠促進臺灣海峽漁業資源的恢復,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他介紹説,2010年到2012年,福建省共投入資金3370萬元人民幣,在福建三沙灣、閩江口、泉州灣等水域開展了大量的增殖放流活動,放流魚、蝦、貝等苗種約11億尾,受兩岸漁業界的歡迎。
近年,福建放流的海水品種有鮑、海蚌、厚殼貽貝、真鯛、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鱸魚、長毛對蝦等,豐富了臺灣海峽海域的漁業資源。陳毅德同時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喚起兩岸民眾關注漁業資源的保護,促進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保護。
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連,人文相通,氣候相近。漁業更是幾千年來兩岸的傳統産業,是海峽人生息繁衍的根,是兩岸交往的橋梁,兩地漁民在同一海域撒網捕魚,互傳技藝,危難相助,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而如何使漁業資源獲得增殖,也是近年兩岸共同關注與推動的話題。
參加啟動儀式的臺灣水産協會理事長沙志一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放流活動是養護與搶救水生資源的“非常重要的動作”,對海峽兩岸的漁民與漁業工作者來講都是福音。他説,兩岸的漁業合作當從資源增殖這個根本開始,謀求漁業的持續發展。(記者 張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