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方政府投資計劃密集公佈 市場估計總規模或超過2008年救市方案
近期,各地密集公佈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市場估計總額將超過2008年的4萬億元救市方案。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項目審批加速,僅9月初即披露審批通過萬億交通運輸項目。受此影響,A股在9月7日強勁反彈,但隨後又驟然向下。目前出口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有限,投資拉動再一次被寄予厚望。但投資的錢從何而來,作用有多大?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數據: 8月中央財政收入 下降6.7%
在投資熱情高漲的同時,我國財政收入增長卻略顯乏力。國家財政部的數據顯示,1~8月全國財政收入8233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8%。同期全國財政支出7244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8%。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月增長4.2%。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同比下降6.7%。8月,全國財政支出9020億元,而同期全國財政收入只有7863億元,當月全國財政入不敷出。
“今年我國的財政赤字已經提前出現。”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説。
問:政府大規模投資計劃作用有多大?
答:資金供應才是當前短期增長的關鍵
地方政府的大規模投資計劃作用有多大?昨天,高盛中國經濟學家宋宇對本報記者表示:“從信貸供應、政府支出、發行債券等其他融資方式以及其他監管限制來看,地方政府並不能控制固定資産投資的總量資金。至關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可能對總體融資規模作出調整。”
宋宇稱,有很多已經開工的項目,他們缺乏的主要是資金。只要他們能獲得更多資金便可以進行進一步投資,從而拉動短期總體需求。鐵路項目便是突出的例子。“資金供應才是當前短期增長的關鍵。”宋宇説。
國家財政部財政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昨天對本報記者表示:“有了計劃,或是批了項目,並不等於就開工。項目什麼時候幹,何時幹完,這都得看有沒有資金投入,投入多少。”
問:錢從何處來?
答:財政儲備、增加赤字、吸引民資、發行國債
宋宇預計,此次與基建投資相關的融資政策將進一步放鬆。財政支出將可能比原計劃增加幾千億人民幣。此外,政府可能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
“如果開支明顯高於預算金額,政府可以從財政賬戶中擠出部分‘儲備’。另一個方法是從財政預算平衡穩定基金中提取資金,這些資金應可隨時調用,但目前該基金金額僅略高於人民幣1000 億元,而且理論上需經人大批准。在此基礎上必要時政府還可以向人大申請進一步加大支出力度。”宋宇表示。
高盛方面則認為,2008 年11-12 月四萬億元刺激政策開始時期,政府開支凈增人民幣1300 億元。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比當時要大近40%,預計相應的財政支出需要在人民幣2000 億元左右。
沈建光認為,我國財政赤字的允許範圍可以加大。去年我國的財政赤字在1%左右,財政赤字健康狀況比很多國家好。沈建光預計,增加1%的財政赤字,即可增加5000億元的基本金,並撬動1萬億元的貸款。
除了加大財政支出外,還有哪些資金可以參與投資?劉尚希建議,政府可以把更多的項目拿出來,與民間資本合作。
沈建光認為最可行的辦法是發行國債,尤其是特別調節經濟結構的國債,以解決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而企業債的發行也可以嘗試。
問: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答:不會重現2008年末到2009年初大反彈
雖然市場已經預計到固定資産投資相關政策將放鬆,“但基建投資的預期增長或將被以下因素所抵消,”宋宇説到,“短期內出口將持續疲軟;房地産調控政策將收緊,嚴格執行限購政策;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將表外貸款重新納入資産負債表,這將佔用信貸額度。銀行找到新的放貸方式可能需要時間,因此可能出現暫時的流動性緊縮。”
這些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有多大?巴曙松認為,目前開始的刺激政策其效果預期到年末或明年上半年才會顯現。宋宇強調,他並不認為2008年末到2009年初時經濟大幅反彈的情景將會重現。
問:刺激政策會令通脹重現嗎?
答:料已吸取了2010年的教訓
“4 萬億元刺激在更大程度上屬於貨幣政策刺激,財政放鬆僅僅起了輔助作用。此次,人民銀行將傾向於略微放鬆政策,因為更多財政支出可能會推動有效貸款需求(擁有更多資本金的企業可以向銀行尋求更多借款),但央行可能會被動放鬆對信貸供應的控制。”宋宇表示,“兩者存在根本上的差別。”
宋宇分析,中國已吸取了2010 年的教訓,因此會更謹慎對待過度放鬆的風險。最重要的是,政府對放鬆貨幣政策的意願明顯比過去弱,這意味著經濟過熱的最大潛在風險十分有限。
問:短期投資會否對中長期經濟更不利?
答:嚴重缺水時,要搶修管道也要放更多水
短期放鬆會不會因投資效率低下而對中長期産生更不利影響?“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最明智的做法是在搶修管道的同時放更多水進來。”宋宇認為,雖然短期而言,部分投資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卻能通過緩解經濟瓶頸來提高效率(比如投資城市公路減少堵車)。
沈建光的看法是,目前投資下降較快,之前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速是30%-40%,現在這個增速只有一半了。在消費穩定增長、出口難以發力的情況下,改變投資增速下降是政策可為之處。(文/記者 陳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