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關係回顧與展望:為未來前進蓄能量

時間:2011-12-27 09:02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12月26日訊 2011年是兩岸經貿關係平穩發展的一年,在兩岸堅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思路持續推動下,兩岸經貿穩中求進,為兩岸各自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做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展望未來一年,有新的變數與挑戰,但也蘊藏了重大機會,相信兩岸民眾能做出明智的選擇,繼續維護與發展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

  一、2010年兩岸經貿關係的主要特點

  兩岸經貿2011年的特點表面上看相當平淡,缺乏重大突破發生,但從另一方面看,也是在為未來更大躍進積蓄能量。總結起來,基本可以總結為四個積極面向、三點挫折與兩個挑戰。

  第一個積極面向是加快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成為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自2010年6月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來,2011年1月兩岸正式成立經濟合作委員會,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架構基本成形,其主要支柱是ECFA後續協商內容的三大部分——貨品貿易、服務貿易與雙邊投資保護。大陸自2008年後就將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作為優先工作,相反,島內朝野圍繞ECFA的簽署爭議不休,但今年8月份民進黨公佈的“十年政綱”中,將“兩岸經貿”列為了單獨的一個“分綱”,承認了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10月馬英九公佈“黃金十年”發展願景更將持續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循序漸進推動兩岸經貿制度化的交流及合作作為“施政主軸”之一。這既是對兩岸經貿關係三年多來取得的重大成果的肯定,也是為兩岸經貿未來取得更大突破打開了更大的機會之窗。

  第二個積極面向是兩岸經貿交流活動繼續保持了增長的勢頭。據大陸方面統計數據,2011年頭十個月,兩岸貿易額為1331.2億美元,同比上升12.2%,佔大陸對外貿易額的4.5%。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為294.8億美元,同比上升24.3%;自臺灣進口為1036.4億美元,同比上升9.1%。而據臺灣“海關”數據,2011年頭十個月,臺灣向大陸與香港出口額為1049.4億美元,佔臺出口總額的40.4%,較去年同期增長10.4%;進口額為384.7億美元,佔臺進口總額的16.1%,增長27%;兩岸三地貿易總額為1434.1億美元,增長14.4%,佔臺灣對外貿易總額的28.8%。臺商投資大陸部分,大陸統計是頭十個月共批准投資項目2118個,同比下降10.48%,實際使用臺資金額17.7億美元,同比下降11.0%,截至10月底臺商投資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佔4.7%。臺灣官方的批准數據則顯示,頭十個月共批准臺商投資大陸493項,金額111.66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增長37.3%與18.8%,佔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78.7%。

  第三個積極面向是大陸赴臺旅遊與兩岸航線取得更大進展。經過兩岸有關部門的友好協商,6月28日,大陸赴臺個人遊以北京、上海及廈門三個城市為試點正式開放,7月29日兩岸又啟動了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個人遊項目。雖然大陸居民赴臺遊人數一度出現下滑趨勢,但10月以後又再次升溫,截至11月底,全年大陸赴臺旅遊總數達112.2萬人次,其中團隊遊110萬人次,個人遊2.2萬人次,11月大陸游客赴臺更創下歷年當月的新高,達到21.3萬人次。同時,6月21日,兩岸兩會完成《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修正文件三》換函確認。兩岸分別增加了臺灣臺南與大陸的鹽城、蘭州、溫州、黃山客運共計5個航空客運航點;客運班次雙方每週各增加94班,連同原有班次合計總班次已達到每週558班;貨運班次各方每週增加4班,合計總班次為每週56班。

  第四個積極面向是兩岸經濟合作內容進一步擴大。兩岸兩會除在11月實現了第七次領導人會談並簽署了《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協議》外,還就三年多來簽署的其他15項協議的落實情況進行了深入檢討,有力推動了既簽協議發揮應有的效益。兩岸産業合作方面,雙方重新確定了以LED照明、無線城市與物流業等為産業搭橋的優先合作項目,産業合作向深層次推進,進展良好,兩岸産業合作論壇等專項活動取得更多的共識與新進展。在金融合作領域,大陸方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和臺灣方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先後在臺北與北京舉行了兩次磋商,實現了兩岸銀行業監管合作機制建立並順利運作,標誌著兩岸銀行業監管合作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為兩岸銀行業的審慎經營和銀行體系的穩定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兩岸經貿關係2011年也在進入“深水區”後暴露出諸多難點與問題,進展明顯放緩,遭遇了三點挫折。

  首先是兩岸積極推動與協商的兩岸投資保護協定因種種原因,未能趕在第七次兩岸兩會領導人會談前協商完成並順利簽署。雖然兩會也公佈了協商的階段性成果,但未能如兩岸各界所願儘快簽署,顯示出兩岸圍繞著ECFA後續協商中遇到了一些尚待克服的難點。反觀臺灣與日本投資保護協定趕在兩岸前簽署完成,兩岸經濟制度的差異性已經開始成為兩岸加快經濟合作步伐的重要障礙。

  其次,兩岸貿易未能實現加快增長的預期。2011年臺灣其他外銷市場發展相對較快,特別是東盟市場增長最為明顯,填補了歐洲及日本市場萎縮的份額,而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的增長率甚至低於其對美國出口的增長率,臺灣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依賴度甚至低於去年。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ECFA早收清單雖然今年元旦已經生效,但只有14%的早收計劃的産品實現了零關稅,延遲了協議效益;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兩岸貿易尚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兩岸經濟合作有必要向更深的層次推進。

  第三,陸資入島至今非但未出現高潮,反而出現衰退之勢。雖然臺灣當局于2011年3月初宣佈了開放第二波陸資赴臺清單,包括製造業25項、服務業8項及公共建設9項,但10項製造業屬有條件開放,限定陸資只能參股投資島內現有事業,且不得對該投資事業具有控制能力,這其中就包括半導體與面板兩大兩岸最為關注的行業。根據臺灣當局的統計數據,2011年前9個月,陸資對臺投資分別為80項與3507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儘管項目增長了27%,但金額卻大幅下降了近60%。這反映出雖然臺灣當局已經開放陸資入臺有兩年半時間,但陸資的試探與開拓期尚未結束,兩岸雙向交流的渠道尚未真正暢通起來。

編輯:李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