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需要“兩輪驅動”

  時間:2012-05-02 10:14    來源:經濟日報     
 
 

  新華社記者 馮印澄作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實體經濟良性運作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2年第一季度我國GDP季度增幅為8.1%,經濟運作穩中趨緩的特徵較為明顯。現階段來看,為牢牢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確保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需要進一步發揮金融的服務功能,構建起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兩輪驅動”機制。

  首先,信貸與資本市場都是實體經濟所需資金的重要來源。一方面,服務實體經濟離不開來自銀行體系的資金支援。雖然近幾年我國直接融資規模發展迅速,在社會融資結構中地位不斷上升,但不可否認銀行信貸仍在現階段我國社會融資結構中佔絕對地位。2011年,銀行提供的信貸資金佔到全部融資總額的82.5%;2012年第一季度,這一比例提高到83.6%。銀行體系龐大的資金規模和廣闊的業務覆蓋面,決定了其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一點不應忽視。另一方面,服務實體經濟應更加重視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援。社會融資過度依賴銀行信貸會導致金融體系風險過度向銀行集中,對於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非常不利,而資本市場大力發展則對緩釋和分散系統性風險有積極作用。而且資本市場在提供資金支援中所産生的促進企業治理結構完善、確保資金有效使用、貫徹國家産業政策等正外部效應,也是信貸市場所難以具備的。因此,作為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日益強勁的一股力量,資本市場也不可或缺。

  其次,金融市場應充分發揮支援和推動實體經濟的作用。正如溫家寶總理在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現階段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還不夠及時有力,金融業的服務能力和水準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概括來看,現階段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有:金融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小微企業融資出現困難、經營面臨困境;社會融資結構不合理造成金融體系風險積聚而得不到有效緩釋;缺少有效配置工具導致不同行業和區域金融資源分配不均;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不夠,造成金融在發揮正向作用的同時負面效果顯現;資金使用監控有效性不夠,導致虛擬經濟體內出現資産泡沫、資金脫離實體經濟自我迴圈。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作用發揮不足,與現階段我國資本市場與信貸市場未能實現差異定位、微觀主體在利益驅動下脫離實體經濟、金融創新滯後、金融監管的行政色彩過濃等因素密切關聯,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最後,當前應儘快建立起信貸與資本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的機制。提高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為實現二者對實體經濟的“兩輪驅動”奠定基礎。一是實現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差異化定位。規模較大、經營穩定、風險較低的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等方式,直接面對金融市場公開披露資訊,以較低成本進行融資;規模較小,處於成長期,未來不確定性較大的企業,更適合個性化融資方式,可以選擇銀行信貸。在現階段金融資源相對緊張的硬約束下,建立這種分層結構,信貸市場可以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創造空間。

  二是遵循並有效發揮資本市場的功能配置。對債券市場而言,以機構為主的投資者結構使得債券市場具有龐大的容納量,直接融資需求應當主要通過債券市場解決。股票市場也是直接融資工具的一種,但是股權融資的特徵以及眾多散戶參與的投資者結構決定了股票市場的主要功能絕非資金融通,而是解決風險的分散和分擔,改善企業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機構。

  三是將金融創新作為“兩輪驅動”的重要推動力。既要認清金融産品的工具屬性和風險中性特徵,又要鼓勵發展並有效把握動態邊界為基本原則,儘快形成發展金融市場的共識,有效破除體制障礙,積極推動産品、機制和制度創新,發展資産證券化、市政債券、高收益債券等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基礎性金融産品,顯著提高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是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監管模式。我國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的經驗表明,市場化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的重要途徑。就我國而言,雖然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已顯著推進,但由於多種原因,金融監管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濃厚,甚至出現“監管缺位”、“監管俘獲”、“監管套利”和“監管政策調控化”現象,突出表現在一些本應由市場規律主導的領域被“加強監管”、“統一監管”,從而出現“過度監管”。未來,一方面,要提升功能監管的作用,形成一個中央銀行主導下的傘形監管架構,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發揮金融監管中的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以適度監管競爭確保金融運作活力。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金融地産高管年薪可觀 中信證券殷可薪酬超凈利       銀監會:2011年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15萬億元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