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2011年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1.05萬億

  時間:2012-04-25 09:42    來源:國際金融報     
 
 

  近日,中國銀監會發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報》。《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産總額113.3萬億元,同比增長18.9%;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1.05萬億元,同比減少1904億元,不良貸款率1.77%,同比下降0.66個百分點。

  《年報》全面介紹了2011年經濟金融形勢與銀行業改革發展、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銀行業審慎監管、監管制度與能力建設、金融消費者保護與教育、政務公開與資訊披露及銀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情況,並較為全面地公佈了銀行業相關數據。

  加強實體信貸

  《年報》強調,2011年銀監會把握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石,全面提高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能力,引導銀行業積極推動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綠色低碳等重點産業行業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社會民生領域的信貸支援,支援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信貸産業行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大對涉農重點領域的信貸投入,服務小微企業的內在動力進一步增強,涉農和小企業貸款“兩個不低於”目標如期實現。2012年,銀監會將繼續突出強化服務實體經濟,引導銀行業順應實體經濟對銀行業服務的客觀需要,強化主動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功能。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銀監會的這份年報強調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體現了金融系統本身的存在價值。作為銀行,就應該促進融資,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一些歷來處於融資薄弱環節的行業,銀行更應該發揮這一間接融資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系統具有自我迴圈的作用,這意味著銀行可以脫離實體經濟讓資金在虛擬經濟領域空轉。這背離了銀行本質功能,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一旦銀行經營不善將導致金融系統危機,進而反過來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銀監會要強調服務實體經濟,正是為了避免金融泡沫的産生。”

  地方融資風險基本獲控

  《年報》指出,把握堅守風險底線是2011年銀監會工作的根本。在信用風險防範方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積累勢頭基本得到控制,房地産貸款風險水準不斷下降,銀行業信貸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水準逐步提高,貸款集中度風險管控力度加大,較好地構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影子銀行”、民間融資之間風險傳遞的“防火牆”。在流動性風險防範方面,流動性監管標準繼續推進實施,銀行業流動性管理能力有所提高。在操作風險防範方面,案件防控高壓態勢繼續保持,案件防控工作主動性不斷增強。

  奚君羊對此解釋,強調審慎管理和加強監管制度建設,是出於對金融體系安全的保護。這間接影響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事實上,無論美國的次貸危機,還是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都是金融系統內部風險影響到實體經濟的一個結果。從目前的經驗來看,發生這樣的狀況,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産生致命危害,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恢復。

  對於平臺貸款風險,《年報》強調,將按照堅持“政策不變、深化整改、審慎退出、重在增信”的基本思路,積極穩妥解決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問題;對於房地産貸款風險,將健全和完善差別化信貸政策,加強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信貸支援,改進和加強房地産貸款風險排查、壓力測試和“名單制”管理,並加強對土地違規抵押重點機構、重點地區的檢查和督促整改力度。

  繼續打擊銀行違規

  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年報》強調,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是維護市場信心、促進銀行業穩健運作的重要基礎。2011年銀監會在規範銀行業經營行為、強化銀行業行為監管、加強資訊披露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2012年銀監會將繼續打擊銀行違規行為,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制度建設。

  奚君羊認為,金融系統維護市場信心,需要與整個社會協調發展。如果銀行與個人金融消費者或貸款客戶之間産生了矛盾,將不利於銀行的穩健發展。此前,銀行業被指責利潤過高,亂收費,都是消費者對銀行産生了一定抵觸心理的表現。因此,銀行不能過於功利,只追求眼前利益,片面追求高利潤。從這一點上看,銀行應該加強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及教育。具體而言,銀行業內加強披露資訊,讓消費者了解銀行項目的收費理由及標準。只有銀行與消費者的利益趨於一致,才能實現共贏。(本報記者 衛容之 實習生 李柯達)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五大領域改革 溫州金改實施方案出臺在即       逾七成基金一季度遭凈贖回 大成新産品規模承壓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