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禁止島內金融業赴大陸投資 受傷的只能是臺灣

  時間:2006-08-15 11:12    來源:     
 
 

 

  中央電臺記者盛志耘、遲兆明臺北報道: 據島內媒體報道,近日臺灣新任“金管會”主委施俊吉認為“臺灣金融業想去賺大陸的錢,無異緣木求魚”,並説“‘金管會’不可能和北京簽協議和備忘錄,更不可能開放臺灣金控業者和銀行赴大陸投資。”言下之意,似乎有將兩岸金融政策趨向緊縮之意。

  對此,國民黨籍“立委”李紀珠今天(10日)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駁斥了施俊吉的有關論調。

  文章説,施俊吉顯然自作聰明,認為自己對大陸金融市場的了解,遠勝在大陸已鑽研十餘年的各國金融業者。試想,如果金融業赴大陸投資無利可圖,為何世界上這麼多的金融機構紛紛搶進大陸發展?至目前大陸已有外國銀行分行一八一家;近兩年更有全球知名三十家外資銀行入股大陸二十一家銀行,金額超過二○○億美元。

  即便不是馬上可以獲利,至少是看好未來商機。事實上,也已有多家外資銀行在大陸開始賺錢,如:HSBC匯豐銀行已成為亞洲前三百大金融機構最賺錢的銀行,二○○五年匯豐銀行在大陸的實現獲利高達三.三四億美元,現在在大陸擁有二十一個營業據點,計劃未來五到十年內還要再增加超過四十個分行據點,其投資交通銀行十七億美元,現在市值已達四十八億美元,內部報酬率達九六%。何以外資能,臺資銀行就無此能力呢?

  文章説,施俊吉又提及“大陸恐怕不會允許‘金管會’派公務員到對岸去行使職權”,這個論點也相當令人難以理解。事實上,兩岸在官方實質的合作,如共同打擊犯罪等,已有前例。並且,中國大陸也從沒有明確反對在兩岸雙方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後,不讓臺灣監理人員登陸做金融檢查。因為金檢是預防金融問題的發生,不但對臺灣有益,對大陸也是好事一樁。目前只要雙方繼續坐下來談就有望解決問題。

  文章指出,臺灣有關方面不應藉口政治因素禁止臺灣金融業赴大陸投資,否則,其受傷較重的應是臺灣,而非大陸。

  文章分析道:目前臺灣金融服務業産值已佔GDP的1.8%,若能順利發展,對臺灣經濟成長,幫助甚大,惟臺灣金融業有能力開拓的市場卻不多,這從過去臺灣金融機構海外經驗可見一般;反之,臺灣在大陸除有語言、文化等先天優勢外,更重要的,大陸是臺資金融機構與外資較有能力競爭的一大市場。目前大陸對較複雜的金融商品正採取循序開放,這讓臺灣的金融機構得以自身較具競爭力的商品,與歐美先進國家在大陸市場競爭,並隨著大陸對金融商品的逐步開放,培養出自己的競爭力。

  文章最後説,尤有甚者,一直將臺灣金融機構困在臺灣,恐有潛在金融危機。由於島內廠商紛赴大陸,銀行對企業放款日益萎縮,消金業務亦萎縮,業者在島內面臨“放貸無門”窘境,銀行體系已有超過4.3兆閒置資金,日前更拒收大額存款,這已形成銀行營運潛在危機;因此,開放金融業登陸,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
 
來源:你好臺灣網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