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兩岸金融合作 誰是最短的那塊木板?

  時間:2006-07-28 15:53    來源:     
 
 

 

  近來,又有3位臺灣同胞到山西省聞喜縣郭家莊鎮蓮坪村做“農民”,他們投資200余萬元,建起了200多畝高科技甜柿示範園。像他們這樣安心到大陸當農民的臺商,已經不再是少數。福建省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批准設立以來,不到百天的時間,就已經有12家臺資企業進駐,吸引投資1500多萬美元。

  商務部7月25日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大陸累計批准臺資項目69838個,實際使用臺資427.9億美元。

  臺企遭遇成長的煩惱

  隨著越來越多的臺企在大陸紮根,隨著兩岸經貿交流持續快速的增長,兩岸金融合作的議題也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

  天津臺商協會會長丁鯤華表示,由於臺灣當局對臺商投資大陸設置了嚴格的額度限制,在大陸臺商回臺上市籌資的議題又表現消極,加上在兩岸經貿關係上的限制性思維,使得兩岸金融合作開展的並不理想,融資困難便成為大陸臺商普遍面對的問題。比如天津就有八成臺企遭遇到這個難題,為此,不少臺企不得不縮小經營規模,放緩發展計劃。

  廣東東莞臺商協會榮譽會長張漢文説,目前,大陸臺商投資領域從早期的傳統産業擴展到高新技術産業,大多數臺商面臨産業升級的需要。但是限于兩岸金融合作的現狀,往往會力不從心。

  福建漳州市臺企協會會長何希灝説,大型的臺企當然也會有融資上的困難,但是,由於它們已經國際化,調度資金可以轉由第三地。所以,實際上,中小型企業就成了臺灣當局種種限制的最大受害者,而它們卻是臺商中的多數。

  兩岸金融交往的嚴重滯後,除了讓臺商普遍遭遇到融資瓶頸,還讓臺商的實際利益大大縮水。

  由於臺灣當局不允許人民幣赴臺,通匯只能使用外幣,也就是説,新台幣在臺灣必須先兌換成美元,匯到內地之後再兌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到臺灣也要如此這般。島內銀行業者算過一筆賬,如果兩岸直接匯款金額是100億美元(約3200億元新台幣),以平均外匯市場牌價匯率差計算,那麼,僅在兩岸貨幣兌換過程中,臺商已經損失了超過2億元人民幣,還不包括兩道兌換的手續費。

  廈門臺企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説,這浪費的不僅是金錢,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辛苦和時間也白白流失了。

  這道算術並不簡單

  一隻木桶盛水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這是著名的木桶定律。如今,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似乎已經成了兩岸往來中最短的那塊“木板”了。

  為了讓這塊“木板”長起來,緩解臺企融資難的困境,推進兩岸金融交流,大陸方面持續出臺了優惠政策。

  7月10日,國務院臺辦與華夏銀行簽訂了《支援臺資企業發展合作協議》。協議規定,在5年期內,華夏銀行將提供總額為20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支援和多種金融服務給臺商,支援臺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這是繼去年9月,國臺辦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由國家開發銀行提供300億元人民幣開發性貸款額資助臺企發展的又一利好消息。

  在華夏銀行與國臺辦簽約儀式舉行的當天,據華夏銀行相關人士介紹,“銀行辦公室的電話幾乎快被打爆,臺商相當關注此事。”

  臺商的熱情可以理解,因為“300+200”這道算術題並不那麼簡單。

  “300+200”對臺商來講,是一個溫暖的訊息。何希灝説,是雪中送炭,表明瞭國家對臺資企業的關心和扶持,讓更多的臺商感受到了大陸的善意和誠意。“300+200”對臺商來講,是一個發展的信心。首批獲得華夏銀行貸款的中小臺企代表李必賢説,從申請到批准也就是兩個多禮拜,是一劑“強心針”,相信會幫助破除融資瓶頸。“300+200”對臺商來講,是一個潛在的商機。張漢文説,如果能得到貸款,除了可以解決資金週轉的難題,更可以增加新設備、甚至擴廠,進行産業升級,這是非常關鍵而及時的商機。

  “300+200”對大陸方面來講,是履行對臺灣同胞莊嚴承諾的又一實舉。國臺辦經濟局局長何世忠表示,國臺辦在未來會繼續推進這項工作,“我們會為落實15項惠臺政策而積極努力,為臺資企業在大陸投資興業、為維護臺灣同胞的福祉多辦實事”。

  實際上,近年來,給臺商以溫暖和信心、擴大兩岸金融交流的事例還有很多:

  2001年底,允許外資企業包括臺資企業在大陸發行A股並上市,臺企可以利用大陸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2002年,批准7家臺資銀行設立大陸代表處;2002年7月,批准大陸商業銀行與臺灣地區銀行辦理直接通匯;2004年1月,開放福建試點辦理新台幣兌換人民幣業務;2005年的“胡連會”和2006年的兩岸經貿論壇,更是對兩岸金融往來有了進一步規劃。

  短“木板”何時能長高

  臺商的利益何在?發展中遭遇瓶頸的癥結何在?破解的金鑰匙何在?顯然,這一切都是不表自明的。

  廖萬隆抱怨説,目前臺灣方面的眾多限制如銀行貸款問題、查賬號等做法都是在設置障礙。“在商機越來越少的時候,兩岸的經貿關係卻沒有得到良性發展,臺灣當局不斷發表緊縮兩岸經貿關係的談話,製造緊張氣氛,讓臺商很頭疼,也很不安。”

  儘管國家開發銀行和華夏銀行都表示,300億和200億的融資資金不是上限,如有需求,會及時調整。仍然有不少臺商坦言,如果兩岸金融交流不暢通,融資難的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而臺灣當局在兩岸經貿關係上的限制性思維,會使兩岸金融合作的全面展開仍需時日。

  上海臺商協會會長葉惠德建議説,“儘快開放兩岸金融業務,使臺灣的銀行在大陸的辦事處升為分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臺企融資問題。”

  “能不能在兩岸之間建立一個類似香港CEPA的框架呢?”臺商穆九元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更有島內金融業界人士期待從中推動。臺灣國泰世華銀行執行長饒世湛説,比如在消費金融和財務管理領域,兩岸就存在著良好的合作契機,可以優勢互補。

  島內媒體呼籲,臺灣當局應把“政治議題”轉變為“金融議題”、“民生議題”。

  擴大兩岸金融交往,不僅是臺商的迫切要求,也是兩岸經貿發展的客觀要求。所以,更多的島內民眾表達了這樣的信念:相信總有一天,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會跨越人為的樊籬,迎來“花好月圓”。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