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兩岸金融合作前景廣闊

  時間:2002-12-05 14:08    來源:     
 
 

  中國人民銀行于日前正式批准臺灣銀行在大陸設立辦事處,揭開了臺資銀行進軍大陸的序幕,也預示著兩岸金融往來與合作熱潮即將來臨

  臺灣銀行正式登陸

  到大陸設立分支機構是臺灣銀行業期盼已久的事情,但受限制于臺灣當局政策的限制咫尺不到如願登陸。兩岸的入世,則開啟了兩岸金融業往來的一扇大門。為適應兩岸入世後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新形勢,臺灣當局被迫加快了兩岸金融業務往來政策的調整與開放,繼2000年底開放保險業與證券業赴大陸設立辦事處後,于2001年6月26日修正公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正式開放臺灣銀行赴大陸設立辦事處。隨後,在符合條件的9家銀行中有8家提出申請,並獲得批准,進而向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申請。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准世華與彰化兩家銀行分別在上海與昆山設立辦事處,預計4月與6月將正式運作,標誌著臺資銀行正式登陸。

  目標鎖定臺商臺灣銀行進軍大陸的初期業務將以臺商為主要服務對象,這也可以從臺資銀行在大陸的地區佈局得以發現。在申請的臺灣8家銀行中,長江三角洲佔了5家(世華銀行、第一銀行、土地銀行在上海,彰化銀行在昆山,臺灣“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在蘇州),這與臺商在大陸投資高度集中這一地區密切相關。去年臺商在上海、江蘇投資額佔了在大陸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511%),尤其是上海作為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與未來國際性金融中心,成為臺灣銀行在大陸的首選之區,因此有3家爭取設立在上海,2家選擇在上海周邊的昆山與蘇州。

  廣東是臺商投資僅次於江蘇(包括上海)的第二大投資地區(佔28%),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因此臺灣華南銀行選擇在深圳設立辦事處,主要是以爭取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臺商業務為主要目標。

  以北京與天津為中心的華北地區,則是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另一集中地區,累計投資額居第四位。特別是北京作為首都與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特別是入世後商業、金融保險等領域的發展潛力,成為臺灣銀行極力爭取的戰略要地,因此臺灣的合作金庫與“中國信託銀行”選擇北京,作為開拓華北市場的據點。臺灣銀行在大陸佈局除鎖定臺商作為其主要服務對象外,初期主要業務為資訊收集、與大陸當地銀行進行策略聯盟或為臺灣總行開拓潛在客戶等。世華銀行主管表示,大陸辦事處初期在政策範圍內主要以服務台商、拓展客戶和徵信業務為主,同時該行也會積極與當地銀行進行策略聯盟,或與當地銀行合作,建立更便捷的通匯管道服務台商。

  設立分行是下一步目標設立辦事處,只是臺灣銀行進軍大陸市場的起點,未來目標是設立分行與經營人民幣業務,爭取大陸金融市場的份額。依大陸於今年1月29日公佈的《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有關規定,外商獨資或合資銀行要申請設立分行,須在大陸設立辦事處經營三年以上才有資格升為分行,成立分行三年後才可吸收人民幣業務。外商在大陸設立銀行,母行資本額須達200億美元以上。可見,臺灣銀行要在大陸設立分行及擴大業務並不容易,符合200億美元資本額資格的臺灣銀行幾乎沒有,因此臺灣銀行界一直期盼大陸能夠對臺灣銀行進軍大陸降低標準。據報道,大陸有意將臺資銀行設立資本額降為100億美元,儘管這一消息並未證實,但未來臺灣銀行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及經營人民幣業務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且時間不會太久。

  日前,臺經濟部門官員對大陸批准臺灣銀行設立辦事處表示歡迎,認為是兩岸金融良性互動一個好的開始。同時,臺灣當局也正在評估循序開放島內金融服務業赴大陸地區進行業務投資、設立分行(分公司)或子公司事宜。至於大陸銀行何時入島,臺灣當局並沒有提上立即開放的日程,可能還有得等。

  兩岸直接通匯上路儘管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取得重大發展,但目前兩岸之間還未實現直接通匯,兩岸資金往來還是通過外商銀行在大陸分支機構、大陸銀行在海外分支機構的“海外對海外”方式或地下金融系統進行,已嚴重影響兩岸經貿的正常往來與發展。在入世後的新形勢下,臺灣當局不得不對現行政策進行調整,積極規劃開放兩岸金融機構直接通匯問題。2001年11月16日,臺灣當局修正公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即日起開放臺灣地區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或稱境外金融中心)與大陸地區金融機構及其海外分支機構、大陸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等進行直接金融業務往來。開放業務範圍包括收受存款、辦理匯兌、簽發信用證及代理支付款項等,以便利臺商資金調度。隨後,臺灣“財政部”陸續批准上海銀行、世華銀行、彰化銀行、華僑銀行、臺灣中小企業銀行等十多家銀行的OBU與大陸地區銀行直接通匯,其中臺灣上海銀行於今年1月底率先宣佈自2月2日起與大陸的中國工商銀行、大陸上海商業銀行直接通匯,力爭成為第一家與大陸直接通匯的銀行。這種變相的直接通匯,將大大縮短兩岸之間通匯時間一半以上(預計由過去的二天以上減為一天),節省中間環節的手續費,還可方便臺商節稅與調度。

  2002年2月15日,為配合開放兩岸直接貿易往來,臺“財政部”修正公佈《臺灣地區銀行辦理辦理大陸地區進出口外匯業務作業準則》,于即日起受理臺灣銀行申請與大陸地區銀行辦理局部性業務的直接通匯,即只要臺灣外匯指定銀行(DBU)向“財政部”申請並核準,就可與大陸地區銀行直接辦理匯款及進出口外匯業務,每筆結匯新台幣50萬元以下者不必經“行政院陸委會”同意即可直接通匯,但因開放有限,目前尚未有銀行獲准從事DBU與大陸直接通匯。同日,臺當局還修正公佈《臺灣地區金融機構辦理大陸地區匯款作業準則》,增訂今後大陸地區人民領受臺灣地區保險死亡給付、撫恤金以及每筆結匯金額在50萬元新台幣以下的對大陸匯款等,都可由外匯指定銀行直接匯至大陸地區銀行。

  另外,為配合入世後開放兩岸直接貿易與大陸企業到臺投資,臺灣當局也研究開放兩岸直接通匯及評估人民幣兌換及大陸地區票券及有價證券如何定位問題,預示未來兩岸金融業的往來將更加頻繁,市場前景廣闊。

  兩岸金融競爭將更激烈入世後,隨著兩岸金融服務業市場的開放與兩岸金融業往來的增加,兩岸金融業競爭將更激烈。

  一是香港臺資銀行與大陸臺資銀行之間的競爭。臺資銀行為了積極爭取龐大臺商融資與資金調度業務,早已進軍香港,目前在港的臺資銀行與辦事處已有十多家,有些銀行已經營十多年,並與珠江三角洲的臺商建立了密切的金融業務往來。未來大陸臺資銀行業務的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香港臺資銀行的業務,至少會影響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相關業務,而計劃在深圳設立辦事處的華南銀行可能成為香港臺資銀行新的對手。

  二是臺灣開放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大陸直接通匯後,具有節稅功能的OBU有望成為臺商新的資金調度中心,是否會影響目前以香港臺資銀行為中心的資金調度,頗令外界關注。

  三是未來臺資分行與大陸銀行的競爭也不可避免。大陸商業銀行在市場導向下,不再限于過去的保守經營,積極發展臺商大客戶,臺商已成為其重要業務客戶之一,只有中小企業臺商不易獲得融資。未來臺資銀行在大陸經營人民幣等業務後,重點仍鎖定在臺商與外商群體,尤其是融資不易的中小企業臺商,而且更加了解臺資與外資企業的債信情況,必與大陸商業銀行在這一領域形成競爭關係。

  另外,未來臺資銀行還面臨外商銀行的競爭。儘管臺資銀行在爭取臺商客戶方面及與大陸文化相同等方面具一定優勢,但在銀行實力與經營手法上則處於下風,若臺當局的金融政策開放不能配合,將在大陸金融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但不論市場競爭如何,可以預計,隨著兩岸加入WTO後金融服務業市場的開放與兩岸經貿關係的迅速發展,兩岸金融業交流合作熱將成為兩岸經貿往來的新一波熱潮。(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王建民)
 
    來源:《國際金融報》 (2002年04月02日第七版)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