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兩岸貿易快速發展、臺商投資繼續增長,兩岸貿易總額、實際吸收臺資等指標的增幅均超過全國平均增幅,兩岸經貿交流不斷向前發展。
一、2002年臺商投資繼續增長
繼2001年臺商投資大幅上升,2002年臺商對大陸投資繼續增長,2002年我共批准臺資項目4853個,同比增長15.2%;合同臺資金額67.4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實際使用臺資金額39.7億美元,同比增長33.2%。截至2002年底,累計批准臺資項目5.57萬個,合同臺資615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331億美元(未含經第三地的轉投資)。
1、臺商投資仍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市
按實際使用臺資統計,2002年東部沿海省市合計吸收臺資34億美元,佔全國的比重為85.7%,主要分佈在以下幾個省市:江蘇(11.2億美元)、廣東(5.8億美元)、福建(5.0億美元)、山東(4.3億美元)、浙江(2.9億美元)、上海(2.2億美元)。中西部內陸省市合計吸收臺資5.7億美元,佔全國的14.3%。但隨著大陸區域經濟發展,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區域也在發生變化,表現為:對珠三角地區的投資仍在持續增加(2002年實際臺資同比增長18%),對長三角地區的投資則出現大幅增長勢頭(同比增長44%)。
2、臺商投資領域仍以製造業為主
按實際使用臺資統計,2002年臺商投資前五類行業依次為:製造業(31.5億美元),房地産業(2.7億美元),農、林、牧、漁業(1.76億美元),社會服務業(1.7億美元),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0.55億美元),其中製造業仍是臺商投資的重點,佔實際使用臺資總額的79.3%,製造業中又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
3、臺商經第三地轉投資特點日益明顯
2002年,經第三地(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薩摩亞)的轉投資約57億美元,其中主要以大項目、大企業為主,遠遠超過按註冊地統計的臺資金額,加上按註冊地統計的實際臺資39.7億美元,臺商實際投資額高達97億美元,約佔當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9%,居境外投資的第二位。
4、以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為代表的兩大臺資IT産業集聚群已經形成
從産業集聚態勢看,珠三角地區臺資進入較早,臺資的聚集從早期上游中小企業開始,以零組件的加工為主要特徵,逐步發展至下游整機裝配企業,最終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而長三角地區則率先吸引了下游龍頭企業的大規模投資,並隨之吸引了大批上游配套企業的跟進,産業集聚效應明顯。由於兩大地區發展時段不同,導致了兩大地區IT産業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工,珠江三角洲成為以生産臺式電腦、電腦硬體為主體的臺商投資基地,長江三角洲則成為以生産半導體、筆記型電腦為主體的臺商投資基地。
二、2002年兩岸貿易持續增長
2002年,兩岸貿易額首次突破400億美元大關,達到446.7億美元,同比增長38.1%,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65.9億美元,同比增長31.7%,大陸自臺灣進口380.8億美元,同比增長39.3%,大陸逆差繼續增加,達314.9億美元。臺灣是大陸的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市場;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
1、2002年兩岸貿易增長迅速,貿易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的增幅分別高於全國增幅16、9和18個百分點
2、加工貿易是對台貿易的主要形式,外商投資企業是對台貿易的主體
2002年加工貿易項下對臺進出口額分別為248.7、39.7億美元,佔同期我對臺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5.3%和60.2%;外商投資企業(主要是臺資企業)對臺進出口額分別為256.5、37.6億美元,佔同期我對臺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7.4%和57.1%。
3、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仍是對台貿易的主要商品
2002年,對臺出口前四大類商品依次為:機電産品(37.9億美元)、煤(3.9億美元)、服裝及衣著附件(2.4億美元)、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1.6億美元),其中機電産品佔同期對臺出口額的57.5%;自臺進口前四類大宗商品依次為:機電産品(214.8億美元)、初級形狀的塑膠(32億美元)、鋼材(30億美元)、未鍛造的銅及銅材(8.1億美元),其中機電産品佔同期自臺進口額的56.4%。
另外,2002年我玉米對臺出口則實現了零的突破,出口6.5萬噸。
4、對台貿易仍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市
2002年,東部沿海省市對台貿易額合計434.6億美元,佔全國的比重為97.3%,其中排名前五的省市依次為:廣東(220.2億美元)、江蘇(71.0億美元)、上海(48.5億美元)、福建(33.5億美元)、浙江(18.6億美元);而中西部內陸省市合計僅為12.1億美元,佔全國2.7%。
5、兩岸貿易逆差突破300億美元
2002年,臺灣仍為我最大的逆差來源地,逆差額繼續擴大,達315億美元,同比增加41%,大幅增長的原因是臺IT産業向大陸轉移帶動了自臺投資設備、原材料和關鍵件的進口。
(來源:商務部臺港澳司網站)
編輯:齊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