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股票成廢紙一張 謹防中國金融信用遞減

時間:2012-12-31 09:56   來源:解放日報

  金融要害在於有沒有信用。中國金融缺乏信用定價的基礎,信用遞減作用下,融資方式日益呆板,融資效率日趨低下。

  因為缺乏信用、缺乏有效的信用認證,筆者支援發展債權市場、縮減股權市場,因為股權市場常常變成不付息的圈錢場所,股票變成廢紙一張,無權利、無收益,債權市場起碼還要還本付息。同樣因為缺乏信用,債權市場也存在問題,評級虛高、互相擔保、無度借貸層出不窮,整體性風險居高不下。無準確的信用定價,債券衍生品市場將成為噩夢,對於投資者而言比龐氏騙局更加糟糕。

  體制內市場的融資成本低於體制外市場,民間借貸、影子銀行融資成本高於公開的債權市場,而債權市場的成本高於股權市場。企業也因此形成融資三部曲:

  首先,尋求上市。擬上市公司多如過江之鯽,如果徹底放開,數量恐怕是800家的10倍以上。筆者親耳聽到過很多創業企業的重要目標,就是在三年以後上市。除了大小非套現、一夜暴富的前景,上市公司以其無形溢價為關聯公司進行擔保。2012年2月23日,《中國證券報》報道,一家糟糕的上市公司ST海龍公告,公司對外擔保額超過凈資産比重25倍,還存在與其他公司互保的行為。其他如南京醫藥、中國玻纖等企業,擔保額均在凈資産的百分之百以上。深國商對外擔保額佔2010年未經審計的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凈資産的2813%。

  更讓人奇怪的是,巨虧的處在退市邊緣的上市公司在逆淘汰下居然還能得到銀行貸款。12月19日晚間,*ST鋅業再度公佈逾期貸款公告,這次公司宣佈新增逾期貸款1.72億元。至此,公司在銀行的逾期貸款增至約24.57億元,佔2011年經審計凈資産的2013.19%。

  存在殼溢價的時代,上市公司就是一隻下金蛋的雞,一隻只金蛋為背後的養殖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源。並不奇怪,一些公司上市後,承擔起為政府減負的責任,將行業、地方虧損公司納入囊中,成為藏污納垢之所。

  上市不成,進入債券市場。發行企業債、公司債,長投短融層出不窮,只要得到批文就好。尤其是這兩年貨幣緊縮、産能過剩、基礎建設大幹快上,導致資金鏈緊張,今年以來,企業債券融資與信託一樣迭創新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今年截至11月底,企業債發行量超過6500億元,相當於2011年全年發行量的2倍,企業債存量(包括銀行間和交易所)將近2.5萬億元,較2011年底增加約6300億元。截至11月底,年內城投債發行量已經超過7000億元,而2011年這一數字尚為3075億元。

  人們對城投債、鐵道債市場憂心忡忡,擔心未來債務危機爆發,市場經歷了2011年的驚恐之後逆勢增長,債券市場迎來一波牛市,因為人們對政府兜底充滿了信心。債券市場幾乎無需評級——反正評級也幾乎都是最高級,只要政府一句話就行。

  債券發行無望,産能過剩造成企業資金鏈緊張,企業不得不飲鴆止渴,以形形色色的高利貸方式緩解眼前的支付危機。任何沒有信用、意圖賴賬、以資金雪球借舊還新的行為,都是龐氏騙局。我們需要的是擁有信用理念的決策者,以及嚴厲的監管者,而不是一個能夠掌管一切的神仙。我國金融機構監管主要靠行政管制,最終靠行政背書提供市場信用,從根本上就是扭曲的。

  破解銀行的信用困局,主要靠銀監會,相對來説監管體系、監管數據系統較為成熟,但對銀行過於厚愛,從ATM多取款被判刑,到紙黃金出現漏洞劃走獲益的投資者的資金,銀行不必付半點責任,很難想像這對於銀行樹立風險與信用意識有什麼好處。

  股票信用表面上由仲介機構負責,事實上由發審委、並購重組委等機構背書,證監會竭力向監管者轉型,增加資訊透明度,無奈積重難返,同時不願放手審核機制,讓交易所與仲介機構為自己負責,改革阻力重重。

  至於企業債等,由發改委執牛耳,發改委向銀監會學習的一招是有用的,“對發債企業為其他企業發債提供擔保的,在考察資産負債率指標時,按擔保額一半計入本企業負債額”,其他資産負債比例、鼓勵舉報不規範評級行為等用處不大,資産價格容易造假,更不必提城投公司還是地方政府的錢夾子,舉報不規範評級行為更是搞笑。筆者不相信發改委對於債券市場如此天真。

  破解信用遞減困局,是我國金融發展的根本。手段就是,讓評級機構去做評級的事,交易所去做交易者的事,監管者去幹監管的事,行政機構絕不能摻和到信用評級市場中,不能為任何市場的信用提供背書。監管者的素質則要專業、公平、公開,嚴厲執法,讓市場各歸其位。當市場把監管者當空氣,不呼籲卻又離不開,監管就成功了。(葉檀)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