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效益好不靠壟斷靠什麼?

時間:2012-10-12 08:57   來源:新京報

  只要一個市場記憶體在兩個實力接近的參與者,就沒有壟斷?這顯然是對“壟斷”這個概念缺乏基本的認識。

  近年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效益好主要是因為壟斷,把國有企業與壟斷等同起來。對此,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稱,事實上,我國國有企業多數處於有效競爭中,國企效益好不是靠壟斷。他舉例稱,成品油市場上,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家公司實力接近,二者存在競爭。

  只要一個市場記憶體在兩個實力接近的參與者,就沒有壟斷?這顯然是對“壟斷”這個概念缺乏基本的認識。即便是市場壟斷程度較高的“寡頭”也指少量市場參與者,而非指一家。至於“托拉斯”,更指某一行業內從生産到銷售全面合作組成的壟斷聯合。

  不過,國企效益好確實有更重要的原因。

  金融危機以來,大批民營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甚至面臨資金鏈斷裂,而“大個子”的國有企業雖然利潤增長有所放緩,但日子相對好過得多。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企相對民企,在所有的政策上並沒有享受同等國民待遇,國企天然地擁有更多的優勢:其所擁有的生産要素的價格,比如資金、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的價格,都顯著低於民企。

  前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就曾經指出,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很多方面獲得了收益,包括廉價資金和利潤留存等,卻不需要上繳紅利。以金融待遇為例,媒體頻繁報道中小企業借貸無門,而即使國企已然疲弱,銀行卻繼續向其放貸,這無疑擠佔了向私人部門放貸的空間;在民間借貸風潮中,不少被捲入的企業資金鏈斷裂,某些國企卻被指利用國企平臺發放鉅額“高利貸”。

  很多經濟學者一直在追問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國企在市場上具備優越性,為什麼不放手讓私營企業進入與之一爭高低?道理很簡單,那就是任何領域只要放開競爭,國企很難競爭得過私企。

  這一點從國企海外投資失敗的案例便可見一斑。例如,著名中資紅籌股公司中信泰富,6年前投資的西澳磁鐵礦項目,就是一個不成功的投資,它的成本像無底洞,不斷地吞噬著中信泰富追加投入的資金。類似的投資失誤在眾多國企身上一再上演。這表明,失去公共部門呵護的國企難見真正的市場競爭風雨。

  當前經濟調結構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將那些大而不強的企業調下去,扶持真正有競爭力的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是降低各個行業的進入門檻,給民間資本更多的機會。當市場中出現更多的實力接近的民資參與者,國企才可稱得上是“有效競爭”。韓國央行11日説,將韓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期下調至2.4%,比7月份的預期值低了0.6個百分點。(上海學者 王瑩)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