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升:中國經濟到了最關鍵時刻 期待十年重構

時間:2012-10-08 09:03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中國經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如果説之前還有時間等待經濟軟著陸,那麼現在面臨這麼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政府不能再等了,一定要高舉改革旗幟,增強信心,促進經濟回升,股市回升。”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升日前發出了這樣的呼籲。

  正是因為對政府有信心,陳曉升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並不悲觀。他認為,在適當的制度調整與改革措施下,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依然可以保持8%以上的快速增長。

  那麼,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困局?未來十年的經濟增長靠什麼來驅動?資本市場在未來經濟改革與頂層設計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帶著這些問題,本報對這位國內金牌研究機構掌門人進行了專訪。

  只有改革

  才能幫助中國經濟走出困局

  中國經濟近十年的高增長主要來自於房地産和入世兩大制度紅利,而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和這兩大制度紅利衰減有關。我們認為,未來十年改革突破口將集中在放鬆壟斷、金融改革和分配改革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都屬於頂層設計的範疇,要依靠頂層的重構,創造有助於企業效率提高的環境,創造有助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環境,推動巨大經濟體的內生增長。

  記者:目前市場所反映的經濟預期相當不理想,您如何看待這種普遍性的悲觀情緒?

  陳曉升:股票市場能完全反映短期的經濟變化。不可否認,如果沒有有效的政策措施,整個經濟體內對經濟向下預期的不斷強化,只會帶來更壞的結果。不過,作為這個市場裏面理性的機構投資者或者説理性的研究機構,在這個時候需要更加冷靜的思考,更全面的思考,對包括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市場發展的前途,需要用相對長期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認為,經濟沒有市場反映的那麼糟糕。中國未來城鎮化的潛力仍然很大,“對內城鎮化,對外向西開放”的戰略雛形基本形成。另一方面,我們跟蹤經濟,現在已經可以接收到一些經濟方面的積極信號了,比如房地産開工面積同比增速回升、推土機增速轉正、汽車銷量回穩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在這種時候往往忽略了政府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市場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我們提出中國經濟轉型需要三個方向的重構,這依賴於政府的推動和決策,如果政府有所作為的話,中國經濟還是很有希望的。

  記者:此次經濟調整不僅僅是週期性調整,更有深層次的制度原因,如何才能讓中國經濟擺脫困局?

  陳曉升:我們認為,只有改革才能幫助中國經濟走出困局。

  中國經濟近十年的高增長主要來自於房地産和入世兩大制度紅利,而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和這兩大制度紅利衰減有關。也就是説,中國過去二十年依靠房地産與出口推動的“總量擴張”模式走到了盡頭,未來要靠效率,靠創新。

  我們認為,未來十年改革突破口將集中在放鬆壟斷、金融改革和分配改革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都屬於頂層設計的範疇,要依靠頂層的重構,創造有助於企業效率提高的環境,創造有助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環境,推動巨大經濟體的內生增長。

  因此,就改革的方向,我們提出三方面的重構:全球重構、要素重構、社會重構。

  第一條線是全球重構。未來中國出口結構一定會發生很大改變,從主要靠歐美日,到主要依靠那些資源非常豐富、人口非常多、外匯儲備非常豐富,且不太容易受到全球金融市場衝擊的資源國家,使得中國過去30年積累下來的製造業的産能有一個新的市場。這樣,中國這樣巨大的製造業國家和資源國家之間就能形成一個經濟迴圈,我們稱之為PRC模式(Producers Resources Cycle)。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結構化調整線索。

  中國未來在全世界的角色定位將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我們可以先看一組數據。目前國開行在海外的貸款總額為1700億美元,超過了世界銀行;我們目前有3.5萬億的外匯儲備;已有多家國有銀行在海外收購銀行總産。有人説我們目前7.2億噸粗鋼産量是産能過剩,但從全球中長期總需求的視野,這樣的産能顯然是不夠的,所以不要輕易説産能過剩。

  跟這個配套的是人民幣國際化,這是最高的一條戰略。如果在金融層面缺乏全球影響力、話語權,最後依然難以改變打工者的本質。比如此前港交所收購LME,希望在香港用人民幣交易LME商品,這是一次很有戰略意義的收購。這裡面有一個深層次的金融邏輯,為什麼美國市場對大宗商品有所謂的定價權?因為美國是大宗商品最大的消費國,最大消費國的一個需求變化,一定對該商品的價格形成非常大的影響。現在我們中國只是在邊際地貢獻最大,但往後看十年二十年,中國經濟總量能夠超過美國的話,我們希望到時可以用人民幣去交易大宗商品,從而真正掌握話語權。當然,前提是,中國的金融市場非常發達。

  我們所説的全球重構主要包括産業、金融以及消費方面的內容,如何把我們中國大的戰略在政治上、外交上、文化上的發展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考慮,這是研究全球重構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條線是要素重構。過去三十年靠量的擴張,沒有技術含量。經濟發展需要提高效率,讓貨幣流通的速度加快,經濟活力提高。如何提高,核心的層面有三個方向:放鬆壟斷、金融改革、分配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要解決什麼問題?在我們國家的資産負債表中,有很多表外隱性負債,比如養老。能不能把那些低效率的資産,以及政府持有的國有資産、股份、資本,變成養老金,通過過去十年發展起來的資本市場,讓機構投資者去實現管理,到資本市場去投入,讓資本市場的力量去配置資源,敬畏市場,尊重市場。把由政府控制的資源交給資本市場去調節,這就是最重要的金融改革。

  金融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個人的錢交給企業,金融市場內部如果效率非常高,企業就很容易拿到錢,那就發展了。要素重構的核心是金融改革,概括為價格市場化、渠道市場化、産品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體系自身的效率。

  從目前居民金融資産結構看,全國總共38萬億居民儲蓄,在居民金融資産中的比例是65%,剩下37%是股票和債券。而美國居民儲蓄比例只有15%。也就是説,如果十年後,居民儲蓄率降到30%,剩下的70%變成股票、債券,這種過程一旦完成,這個市場就很有效率了。

  我們預計,新一屆的政府上來,領導面臨的改革迫切性是非常強的。但最重要的是在經濟層面把要素的活力給激發出來,改變過去那種低效率的運作模式,經濟就能夠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我對未來十年比較樂觀,正是因為考慮到整個要素重構帶來的經濟增長動力持續增加。

  第三條線是社會重構。社會重構的方向需要重點考慮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等。社會重構表現出來的一個特徵是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尤其是民生有關支出比例的調高。無論是醫療、教育、養老,或者其他的公共服務,都需要財政的支援。

  這個社會重構帶來的行業結構、需求結構調整可能蘊含的投資機會。所以我們判斷,醫藥、醫療行業是未來十年的黃金行業、朝陽行業,依據就在於此。

  社會重構,民生、醫療、教育、養老所有這些産業創造的需求在東部地區一定是進入到了轉型階段,在此基礎上的文化傳媒行業的發展,因為社會機構的變化,因為富裕人群的增多,都會創造一個很好的發展環境。包括環保産業,也會因為社會結構的重塑,使得重要性上升,使得環保成為現實的需求,使得政府必須重視。在整個社會重構的進程中,新一代資訊産業技術的發展會使得資訊服務業進入告訴發展期。經濟的發展引發社會機構的變化,使得經濟發展方式更多依靠服務,依靠第三産業,依靠內需,依靠消費,這些現象在東部地區未來十年是一定看到的,這是社會結構的調整。

  內生增長將帶來另一個高速發展的十年

  城鎮化和向西開放將支撐中國經濟保持較高速度增長,我們預計未來十年在中國8%左右的GDP增速是可以保持的。

  記者:您預計中國經濟未來將以一個什麼樣的速度增長?

  陳曉升:儘管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弱週期的增長,但我們堅持認為內生增長將推動中國經濟進入另一個高速發展的十年,只有高速發展才能解決中國經濟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矛盾和全球再平衡的深刻矛盾。

  中國經濟的轉型是“三段論”:第一階段是轉型的準備階段,或者説是轉型初期,以2011年4月15日房地産調控文件出臺作為結束標誌,在這之前都是準備階段。也是從這個時點開始,進入轉型中期,這個時期有幾個典型特徵:一是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犬牙交錯;二是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模式犬牙交錯;三是傳統的貿易方式與新興的貿易方式犬牙交錯。而這一階段一直到中西部地區完成傳統模式增長,才真正進入轉型後期,經濟增長速度才會真正慢下來。

  但我們認為,第二階段將至少持續十年。從最近的數據看,東部沿海地區部分省市的GDP增長率已經回落到7%、8%的水準,但像貴州、遼寧等地區仍然保持了14%以上的增速。實際上,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道路遠未結束。

  我們之前在江西等地調研,部分貧困地區的溫飽還停留在“一碗飯,兩根青菜”的水準,所以從城鎮化的潛力來説,現在是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日本當時城鎮化率是70%,我們現在是50%,如果去除掉那麼多的農民工,實際只有40%不到的水準。現在絕大多數經濟和投資研究人員都在東部省份,所有人都很容易被我們看到的周邊現象誤導,認為這就是中國,其實這不是。這只是中國的一部分。未來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道路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向西開放或許會成為未來我國一個大的對外發展戰略。整個歐亞大陸的經濟體量是非常可觀的,人口、消費力量也很可觀,城鎮化水準卻比較低,還有發展潛力。我們認為,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一定來自歐亞大陸。中國通過過去三十年的發展積累了什麼?一是産能,二是錢。這些錢往哪去?一定要放出去,一定要放到未來經濟增長有潛力的地方去,這個大的格局變化可能是存在的。

  我們預計新一屆政府的經濟綱領可能一是城鎮化,二是向西開放。這將支撐中國經濟保持較高速度增長,我們預計未來十年在中國8%左右的GDP增速是可以保持的。

  改變經濟預期

  政府當有所作為

  不能等待經濟軟著陸,政府一定要主動的有所作為,促進社會信心回升,經濟回升,股市回升。現在有回升的苗頭,但這種苗頭被摁掉是很容易的。

  記者:短期看,國內經濟預期仍處於惡化過程當中,政府此時是否該有所作為?

  陳曉升:是的。事實上,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經濟層面不錯的信號了。比如8月份房地産新開工面積的同比增速快速回升,達到了17%;推土機的銷量增速開始轉正了;汽車的銷量開始企穩回升;零售商貿行業的毛利率開始企穩。這都反映了終端層面的消費開始企穩。可能我們政府希望的理想化的結果是,經濟依靠自己的發展規律慢慢著陸,不要快速拉升,今年管理層遲遲不出大力度的刺激政策,也是希望經濟能夠軟著陸,而這在之前似乎也已經看到苗頭了。

  不過,面對這麼複雜的國際環境,企業層面、居民層面和政府官員的層面,大家對未來經濟的前景都表達了非常悲觀情緒,這種預期是有非常深刻的危險的。所以,我們認為必須要把股市搞好,把經濟搞好。不能等待經濟軟著陸,政府一定要主動的有所作為,促進社會信心回升,經濟回升,股市回升。如果因為一些可能的突發事件股市跌到1500點,對經濟未來的信心會崩潰。現在有回升的苗頭,但這種苗頭被摁掉是很容易的。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經濟可能又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現在全社會一片悲觀,認為中國經濟不行了,政府需要出來鼓舞信心,比如,市場期待旗幟鮮明的改革。旗幟鮮明的改革是最好的“增信”良藥。

  資本市場

  是未來十年改革的重要抓手

  借助資本市場的發展,借助養老、年金和商業保險力量和證券行業等專業仲介機構的培育,可以充分放手資本市場,讓資本市場來配置資源,從而使得資本市場改革成為未來十年改革的重要抓手。

  記者:資本市場在未來經濟改革與頂層設計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陳曉升:資本市場的改革必須是全方位的,可以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與整個養老金系統的重構,可以包括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構,可以包括金融産品、資金融通渠道和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這種重構的另一個維度解讀就是居民金融資産結構從現在以儲蓄為主向儲蓄、股票類和債券類資産並重的結構轉變。借助資本市場的發展,借助養老、年金和商業保險力量和證券行業等專業仲介機構的培育,可以充分放手資本市場,讓資本市場來配置資源,從而使得資本市場改革成為未來十年改革的重要抓手。

  把政府控制的錢交給資本市場,這樣才能産生效果。資本市場起碼有證監會在審核,有2000多個基金經理在估算企業價值,對上市公司起碼有較強的約束。最重要的是有了一個國際通用的市場化的機制的約束。

  另外,資本市場過去十年發展起來的龐大的研究隊伍,其研究一定有價值。這個價值怎麼樣體現得更大,能夠成為國家決策的一個參考,這是我們要去做的一個事情。證券研究過去十年有很多積累,完全市場化的積累,完全有別於政府研究機構。比如政府研究機構功能可能是服務於某一項決策,而我們的研究則是服務於商業化的投資,會更加尊崇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把握重構期待下的趨勢機會

  經濟逐步企穩後,重構的期待使得市場可能更傾向於長期趨勢的把握。我們關注四個方向,其一,需求能夠維持長期穩定增長;其二,制度變革帶來新的活力;其三,在股票市場上存在一定的稀缺性;其四,擁有自下而上的業績支撐。

  記者:按照三方面重構給出的線索,A股市場未來的機會將主要出現在哪些行業?

  陳曉升:經濟逐步企穩後,重構的期待使得寄希望於政策刺激和基本面反轉的短期投資思路可能沒有用武之地,市場可能更傾向於長期趨勢的把握。我們關注四個方向,其一,需求能夠維持長期穩定增長;其二,制度變革帶來新的活力;其三,在股票市場上存在一定的稀缺性;其四,擁有自下而上的業績支撐。

  中國人口的老齡化趨勢,賦予醫藥行業長期穩定的成長空間。此外,社會重構的第二個影響,是將改變中國的傳媒結構,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傳媒業的大發展。目前東部地區有4.9億人口,和整個歐洲的人口相當,消費力量非常巨大。所以傳媒股我們非常看好,十年市值可以翻起碼三五倍。值得注意的是,東部地區已經進入了創新驅動階段,必須往文明社會方向發展。

  我們還看好軟體行業,這是創新驅動、效率驅動。民生、醫療、教育、養老所有這些産業創造的需求在東部地區一定是進入到了轉型階段,必須依靠服務,依靠第三産業。

  另外,保險、證券將成為金融重構的受益者。金融體系中,銀行獨大由來已久,保險和證券行業資産總和不及銀行業資産的1/15,社會融資總量中由銀行提供的資金量佔比達到80%以上。直接融資仲介的弱小,嚴重拖累資金運轉的效率,因此壯大證券和保險機構的力量是金融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金融體制改革為證券行業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和成長空間。而保險行業則收穫養老險(可能包括健康險)稅收優惠和投資渠道擴大兩大利好,未來的成長空間進一步打開。(記者 潘聖韜)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