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開展農業合作應對全球糧食危機

時間:2012-09-24 08:53   來源:新華網

  正在廣西南寧出席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的寮國總理通邢表達了對中老農業合作的關注。他先是考察了廣西一個現代農業基地,隨後又前往廣西農業大市玉林考察。他表示,寮國將為中國農業企業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

  今年7月,寮國政府特別邀請來自中國廣西的“種糧狀元”、農民梁天銀去寮國建設糧食生産基地,並無償劃撥50公頃耕地。目前寮國水稻平均畝産約200公斤,梁天銀錶示基地未來畝産量有望達到現在的4倍。

  糧食安全對中國和東盟國家都至關重要。中國正處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可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形勢嚴峻。對中國而言,如何養活超過13億的人口,是糧食生産的永恒主題,在保護耕地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産量是必由之路。

  東南亞則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稻米産區之一。國際穀物協會統計顯示,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是東盟五個最大的大米生産國,每年出口大米總計超2000萬噸,佔據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

  “農業是中國和東盟面向21世紀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覆蓋了19億人口,因此若在自貿區內解決了糧食問題,就是對全世界糧食安全的一大貢獻。”廣西社科院研究員楊亞非説。

  中國正在想方設法確保13億人的糧食安全。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介紹,目前中國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950萬公頃,其中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佔近6成,平均産量達到7.3噸/公頃。

  在中國與東盟開展農業合作以來,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和水稻種植技術在越南、柬埔寨、汶萊等國家展示了糧食增收的美好前景。“受制于較為落後的育種技術和種植技術,一些東盟傳統農業國家的糧食生産水準仍然偏低,這些年來中國有不少企業、科研機構在東南亞國家建立雜交水稻示範基地。”廣西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李丹婷説。

  越南河江省農業農村發展廳廳長阮德榮介紹説,河江省每年水稻播種面積大約為3.6萬公頃,産量近20萬噸,目前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主要為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品種,但産量仍然偏低,需要更多地學習中國的雜交水稻育種和種植技術。

  中國農業部統計顯示,近10年來中國已組織和投入資金數億元,在“10+1”範圍內開展了各類農業交流與合作項目150多個,在“10+3”框架下積極組織和參與了許多農業合作項目。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對外經濟合作處副處長歐毅霞介紹,近年來廣西口岸每年出口越南的雜交水稻種子2000噸左右,幫助越南提高水稻單産6%以上。目前廣西共有30多家企業和機構赴越南、寮國、柬埔寨、汶萊等國家合作建設農業示範基地,並且大量合作培訓水稻育種、種植技術人才。

  民間合作同樣方興未艾。四川種業企業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在越南連續幾季創造了雜交水稻的高産紀錄,其中一次最高産量達到13.6噸/公頃,目前種植面積已覆蓋越南的40個省,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在糧食生産成本上升、糧食需求持續增加、全球極端氣候增多和耕地面積減少等大背景下,國際糧價已經進入上升通道且仍有上漲空間,世界範圍內的糧食危機為中國與東盟糧生産領域的合作提出新挑戰。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黃朝翰認為,東南亞國家糧食供求基本上是不平衡的,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出口大米,而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米都依靠進口。糧食對外依賴度很高,糧食的安全度很低。

  “東南亞國家作為‘世界米倉’,中國作為世界上糧食生産和消費大國,雙方在糧食生産領域的成功合作也是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穩壓器。”廣西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處副處長呂榮華説,這種合作不僅對雙方都有利,對世界糧食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王悅欣 張周來 吳小康)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