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調結構就沒出路 中國經濟正抓住轉型升級良機

時間:2012-09-12 09:2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經濟這駕疾馳30年的馬車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結構長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現在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城鎮化、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後;資源消耗偏高,環境壓力加大等。專家指出,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結構大調整時期,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希望通過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也要抓住這次機遇,完成自身的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

  內外夾擊必須轉型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雙重壓力。“對中國而言,當前受到了內外夾擊,如果不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未來就沒有出路。”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從外部看,美國、歐洲等國家提出製造業回歸。美國以往靠發展虛擬經濟、金融業和服務業,但在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最近還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政策支援、資本回流等,這對中國製造業形成了競爭壓力,中國若不儘快進行産業升級,很快就會被邊緣化,被淘汰。

  張茉楠指出,目前中國低端製造業也很難維持,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優勢越來越低,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在發展製造業,對中國形成了一定競爭壓力。高端製造業有發達國家堵截、低端製造業有發展中國家追擊,在此環境下,中國必須轉型升級才能找到出路。

  從國內看,也有諸多因素逼迫儘快轉型升級。張茉楠認為,當前國內面臨人口紅利減少、要素成本上升、競爭力落後、産業基礎薄弱等問題,若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儘快轉型升級。

  經濟轉型的概念早已提出,“十二五”規劃將其內涵進一步豐富,博鰲亞洲論壇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龍永圖分析説,這些轉變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經濟的增長從更注重數量向更注重品質方向的轉變;經濟的結構從以製造業為主向以製造業、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到依靠投資、出口和內需,而且以內需為主導的這樣一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當前是轉型良好機遇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每次經濟艱難之時,都是改革自身問題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時期。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稱,中國經濟大約每隔10年,會有一次體制上的遞變,一次結構性改革,令經濟破繭而出。

  張茉楠認為,全球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大家都在變,這其中就蘊涵有機會,誰轉型轉得快誰就能趕上新一趟世界經濟列車。中國企業若不加快創新、研發,加快産業升級和轉型,肯定就沒有出路了。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研究員巴曙松表示,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轉型,為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是當務之急。在外部市場動蕩的環境下,要重點拓展內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將社會資金更多引入到實體經濟中,放鬆一些門檻較高行業的準入管制,為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增長點。

  重點要提升産業鏈

  下一步應如何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提出應從八個方面來應對:第一,堅持擴大內需。第二,推進産業轉型升級。第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第四,積極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第五,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第六,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七,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第八,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對於人們常常提到的擴大內需,有專家提出不同意見。張茉楠認為,中國需求不能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引擎。目前中國製造業還沒有很大的優勢,國民經濟基礎薄弱,靠消費拉動世界經濟是發達國家給我們設下的一個陷阱。必須製造業和內需雙輪驅動。一個輪子是製造業,要進行産業升級和創新,打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礎,提高整個國家的産業核心競爭力。另一個輪子是擴大內需,但做到這一點需要從國富到民富,藏富於民,讓百姓有錢花。

  “一味轉向消費,整個經濟基礎會出現風險”,張茉楠提醒説,西方是高福利國家,敢消費。我們若過於激進談消費,有透支未來經濟增長的可能。轉型要沿著産業鏈往上走,不要偏重消費。 (本報記者 羅蘭)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