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民間投資“玻璃門” 助推經濟發展

時間:2012-09-05 09:10   來源:中國廣播網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量的70-80%來自民營經濟。從2000年到現在,民營經濟稅收連年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長,民營企業納稅佔我國稅收總額近60%,個別地方超過90%;民營企業創造了我國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不僅吸納了上億的農民工,還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

  不斷壯大的民營經濟和民間資本,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但是,在能源、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等領域,民間資本和民間投資依然遭遇重重阻礙。今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42項目民間投資實施細則,民間投資在鐵路、電信、金融、證券、衛生等領域有所突破,投資保障得到重視。上半年,我國民間固定資産投資比重已超過六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一直在關注民間資本的動態,他對民間資本當前的困境以及下一步的走勢,做了一個客觀的分析:

  陳永傑:發展民營經濟,推動民間投資,每一次重大的政策出臺過程當中,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民間投資根本的問題就是要打破一些行業壟斷,而這些壟斷行業裏面的國有企業,它本身就面臨著改革的問題。通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它也改了不少,也進行了不少的改革,但自身面臨著很多問題。那麼打破壟斷,就影響這些國有企業現在所擁有的一些特殊的利益。一旦影響到他特殊的利益的時候 ,他們總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對民間投資的進入持反對態度。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民營企業自身的問題,實際上是實力的問題。所以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真的要按照民營企業或者是民間投資自己想的這樣進入這些行業,還不是那麼簡單。

  雖然政府屢屢出臺扶持政策,但我們依然缺乏週密和行之有效的頂層設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徑規劃,民營資本依然面臨著如何突破困局的狀態。如果説過去三十多年,我們依靠加工貿易企業推動著我國的外向型經濟和出口的高速增長,那麼今後中國經濟最有爆發力、最有活力的,那是民營資本。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近五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民間投資。但在國內投資上,民間資本還在觀望,一些已經進入公路和鐵路領域的投資者,在投資收益不明朗的情況下,甚至開始萌生退意。

  陳永傑:民間投資佔全國投資總量的60%,增量的80%,那麼也就是它成了我們國家穩定投資、穩定增長的一個主要的力量。而且從地區看,今年就是東部中部民間投資的增長率的話,東部投資增長率比較慢,才22%,但是中部呢是27%,西部是30%,那麼這就反映什麼呢,就是西部地區高於中部,中部高於東部,和它的民間投資的增長率有非常大的關係,這是地區來看。

  從行業來看,更是如此。工業那邊基本上今年有那麼一個規律:凡是民間投資佔這個行業的比重比較大的行業,那麼今年這個行業的增加值,增長率,也就相對比較快。工業是如此,第一産業也是如此,第三産業也是如此。

  我的估計民間投資佔整個社會投資到2015年會超過70%,到2020年可能會達到80%以上。但是這個發展趨勢的真正實現,關鍵問題還是要解決民營企業進入一些壟斷行業的問題。

  第一個,要儘快全部出齊《民間投資36條》的相關配套措施。現在出臺了42個文件,但是42個文件並沒有全部出齊。關於如果如何進一步明確確定政府投資範圍,到目前為止,沒有相關的政策細則,而這些細則對民間投資的整個投資具有全局性的影響,所以説要進一步出臺相關配套措施。

  第二個,要切實執行《民間投資36條》以及相關配套措施,進一步解決細則的實際操作問題。那麼現在部門制定細則有些比較抽象,還需要進一步細化,要嚴格監督細則的落實和執行,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很多政策它最後不落實就比較麻煩。

  第三個,就是非常關鍵的,有些進入的行業不能賺錢,有些就開始退出來了。所以説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民間投資進入這些特別是相對短缺的行業,一定要實行公平的融資、財稅政策,這方面是非常關鍵的。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對此進行分析點評。

  羅國三:民間資本或者説民營經濟,它已經佔據的已經不是前幾年所説的半壁江山了。不管是從就業、稅收,包括創新這些方面,民間投資、或者説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它都佔的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

  實際上大家也都有一個共識,政府投資它的屬性決定它的投資主要在民生方面、社會事業方面、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以及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包括國有企業它的屬性也決定了它的投向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性行業和領域。

  實際上國務院早就有這個預判,就是在2009年的時候,在應對金融危機最重要時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要進一步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的發展,這個政策的主要取向就是要打破壟斷,實行壟斷企業的改革。

  這個裏面還有一個分析,就是民間投資它的基本屬性,就是具有機制靈活,包括創新能力強等一些原生的動力。所以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必須依靠民間投資來作為動力,包括它的轉型升級來帶動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來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記者 覃勇)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