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五年不可能再有4萬億政策,”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日前在廣州舉行的産業論壇上直言不諱,“等待政府救市是十分天真的想法。”
自上月底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後,市場和輿論的“4萬億情結”驟然爆發,不是憧憬類似于“金融海嘯”之後的大範圍、大規模刺激政策出臺,就是期待中央政府大幅鬆動房地産調控政策。近一週來,“新一輪刺激政策呼之欲出”、“項目審批加速,媒體戲稱地方發改委‘比杜甫忙’”、“國家發改委‘門庭若市’”、“預示‘穩增長’行情來臨”之類的消息源源不絕,連外資銀行的分析師也言之鑿鑿:中國為應對經濟放緩而出臺的刺激措施規模可能高達2萬億元。
儘管中央級媒體反覆強調“不會再推出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國家發改委也對“一天批出100多個項目”作出澄清,但仍有市場中人繼續鼓噪“保八”、“貨幣定向寬鬆”、“房地産調控轉向”。這足以證明身為學者的鐘偉給企業家們“友情提醒”絕非無的放矢。
將穩增長與“大刺激”畫上等號,不是對經濟形勢的無知誤讀,就是利益驅動的刻意誤解。就當前的經濟形勢而言,出臺“大刺激”政策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更不現實。
儘管去年底至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尚未出現“金融海嘯”之後急劇收縮的態勢,經濟增速仍保持在預期目標區間內,就業、工資和收入保持增長,也未出現農民工大規模返鄉的現象。經濟增速放緩既有受外部需求萎縮衝擊的原因,但更主要是上一輪刺激政策漸次退出後的必然反應,也符合宏觀調控的方向和目標,所以並不需要再來一輪“大刺激”。
上一輪刺激政策以政府投資為主導,儘管短期內將經濟增速拉抬到兩位數,但銀行的天量信貸造成地方政府的鉅額債務後患無窮,流動性氾濫派生的通貨膨脹余威猶在,投資膨脹引發的資産泡沫至今未消,持續已久的經濟失衡也未能緩解,甚至出現産能過剩的産業結構逆向調整。無論從“穩中求進”總基調,還是從轉變增長方式、加快體制改革的大方向來看,都不可能再來一輪“大刺激”。
在“金融海嘯”之後,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都在全力為保增長而大舉刺激消費,中國推出“4萬億政策”,通過投資拉動出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今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而脆弱,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仍在實施緊縮政策,中國再推“4萬億政策”只會事倍功半。再來一輪“大刺激”以扭轉外需疲軟之勢並不現實。
穩增長與保增長雖僅一字之差,含義卻並非等同。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披露的穩增長政策,強調的是“鼓勵消費”和“鼓勵民間投資”。即便是政府主導的投資,也集中在“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尤其是在建續建的基礎設施;而且還強調“穩定和嚴格實施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如果還把穩增長曲解為貨幣政策“大放水”、各級財政“大投入”和房地産調控“大放鬆”,那麼理應懷疑這種“大忽悠”居心何在———是為在證券市場上翻雲覆雨製造輿論,還是為再度推高房價鳴鑼開道?
“大刺激”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那種時時念叨政府出手“一救就好”的心態,那種事事企求政府出手“一松就爽”的心態,不僅十分天真,更是癥結所在:政府救市,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穩增長終究還是要靠企業、靠市場,不能指望政府的“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