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營改增”減負效應惠及更多企業

時間:2012-05-15 10:1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14日,有關方面發佈消息稱,啟動4個多月的上海“營業稅改增值稅”(即“營改增”)改革試點取得初步成效——今年一季度全市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整體減輕稅負約20億元。

  如果數字準確的話,減負達到20億元,其規模相當可觀。須知,20億元的減負,也可視為企業或一般納稅人20億元的利潤,在一個省市範圍而言,這種功效往往需要數倍于它的投資才能夠獲得。如果獲得減負的企業是以掙紮在生存危機中的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為主的話,那更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們看到,不少專家在第一時間對此表達了樂觀態度,認為“這是在破解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制瓶頸方面邁出關鍵一步”。來自官方的評價認為,此項改革試點“好于預期,産生了良好的稅制改革效應”。

  在樂觀其成的同時,我們更想知道的是,在總體稅收減少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對“營改增”的熱情能否持續下去?此外,對更多急需解困的中小企業而言,他們何時才能感受到減稅的陽光雨露?

  先説説試點擴大的動力問題。本報在今年1月曾發表社評“營改增擴試點步子可以更大一些”,希望能夠儘快擴大改革試點範圍。然而,彼時前後剛公佈了2011年度稅收數字:在GDP增速僅為9.2%的背景下,2011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卻接近9萬億元,同比增長22.6%——總體而言,這些年稅收數據基本都呈現出如此“喜人”狀況,也因此才有人順勢發出減稅呼聲。

  然而,最新消息卻不容樂觀:繼一季度全國稅收收入10.3%的增幅創下近三年來最低,4月份全國稅收增速繼續大幅回落,單月增幅已降至2.6%,同比回落23.3個百分點;前4個月累計,全國稅收收入增長8.1%,增幅同比回落22.4個百分點。

  於是我們擔心,在稅收持續高增長背景下提出的減稅訴求在情況發生逆轉時是否還能堅持下去?

  事實上,減稅呼聲雖然來自企業層面,但真正推動力卻來自政府相關部門,一旦他們被某種“短視效應”所干擾,則很可能讓既有的稅收改革功敗垂成。

  因為,儘管此前有減稅心理準備,但從技術層面而言,稅收減少就意味著財政需要再平衡,需要政府部門對以往支出模式加以改革,“對自己動刀”事實上存在很大障礙。在總體稅收增量中容易做的事情放到出現同比缺口的時候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對此,我們仍然需要強調:減稅的確在短期內會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但從長遠來看,結構性減稅將增加企業盈利能力,而企業盈利則會從公司和個體多個層面擴大稅基,為財政增收奠定稅源基礎。這正是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儘管減稅不斷,但政府收入卻仍會提高的原因。退一步説,即便政府收入出現一定程度下滑,那麼讓利於民亦能從總體上降低社會運作成本,政府何樂而不為?

  再來説説“陽光普照”的問題。我們知道,上海“營改增”試點涉及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又稱“1+6”行業)。核心內容是將原有對上述七大行業徵收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稅制,從而有效解決“重復徵稅”問題。事實上,在上述行業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而這種産業模式集中出現在中國的許多地區。一旦減負效應明顯地在試點地區出現,那麼勢必造成試點地區相對周邊地區的“政策洼地效應”,造成對周邊産業的“衝擊”。因此,需要儘快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擴大試點,讓更多企業感受到好政策的陽光普照。(張立棟)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