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週來,關於中國下調經濟目標增速的新聞佔據了媒體的主要版面。不管經濟減速是持久現象還是暫時調整,中國都必須付出極大努力夯實中期和長期經濟表現強勁的基礎。中國同時面臨著幾個嚴重挑戰:不平等性加劇、嚴重且不斷惡化的環境破壞、頑固的外部失衡,還有社會的老齡化。
幸運的是,中國的“十二五”規劃(2011—2015)已認識到深化市場導向改革的必要性,著眼于改變中國的發展模式,注重增長的品質、結構性改革和社會融合,以克服源於收入不平等的城鄉差距。針對這一宏偉的長期目標,世界銀行最新報告《中國2030:建設現代、和諧、富有創造性的高收入社會》給出了2030年前中國發展成熟、良好的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改革建議。
該報告是中國—世界銀行長期合作的結晶。為紀念中國加入世行30週年,佐利克行長給中國領導人提出了識別和分析中國中期發展挑戰的建議。《中國2030》認為,應該採取重新定義政府角色的結構性改革,改革國有企業和銀行,發展私人部門並促進競爭,深化土地、勞動和金融市場的自由化。
中國政府直接提供的有形公共品和服務數量相對較少。未來,中國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無形公共品和服務,如規則、標準、政策等。這些政策和制度性進步能增進生産率,促進競爭,有利專業化,增加資源配置的效率,保護環境並減少風險和不確定性。
在企事業部門,關鍵在於增加所有部門的競爭,降低私人公司進出壁壘並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在金融部門,銀行體系必須商業化,從而逐漸實現利率由市場力量決定。同時,資本市場也必須與法律和監管基礎設施同步深化,以確保金融穩定。
在勞動力市場,中國應該加速戶籍改革,確保到2030年時工人可以根據市場信號自由遷徙。中國決策者還必須引入增加勞動力參與率的政策,反思工資政策,並將社會保險擴展為全國通用。必須保護農民的權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變徵用農地用作城市用途的政策。
中國的中期成功還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開放的體系,讓競爭壓力促使中國公司參與生産和過程創新。企業創新不僅通過自身的研發行為,也需要參與全球研發網路。當務之急是改善研發品質,而不是只重數量。決策者應該關注改善大學畢業生的技術和認知能力,建設與産業緊密相連的廣延全球人才的研究性大學。
開明的戰略需要鼓勵中國實現“綠色增長”,而不是繼續走當下造成巨大未來環境成本的快速增長之路。鼓勵低污染、能源和資源效率高的産業的投資有助於實現綠色發展,刺激相關上游和下游製造和服務業的投資,建設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全球朝陽産業。
《中國2030》還建議通過修正就業、融資和高品質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城鄉差距,擴大機會,改善社會保障,抑制中國相對較高的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現象。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持續地給予服務不完善的農村地區和農民工更多關注,同時改革社會政策以確保可靠的社會安全網。
此外,需要開啟新的收入來源,確保地方政府有充足資金以滿足日益高漲的支出責任,同時改善中國財政狀況。此類改革有助於確保各級政府都獲得預算資源和合適的支出責任。
中國應該成為全球經濟的積極利益相關者。中國應該繼續增強其全球貿易、投資和金融聯繫(這也是過去三十年的成功秘訣),進而從進一步專業化、增加投資機會、更高的資本回報以及互惠思想和知識流動中獲得好處。
中國還應繼續堅定不移地重啟陷入中止的多邊貿易談判多哈回合,支援投資流動的全球協定。中國的金融部門要想融入全球,必須通過漸近、可控的步驟實現資本賬戶開放。其中,人民幣實現國際化,並成為全球儲備貨幣是最關鍵的一步。
《中國2030》中的政策建議為中國決策者提供了一個框架。這一框架有助於實現中國可持續和諧增長的目標。全球經濟正在步入一個危險的階段,中國政府需要應對新風險、新衝擊和新脆弱性。但在此過程中,中國應該堅持其短期政策反應必須有利於長期改革重點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