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誤讀“養老金入市”

時間:2012-02-08 15:46   來源:金融時報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近期,“養老金入市”的話題廣受關注。尤其是在股票市場持續低迷,眾多中小投資者損失較大的情況下,這一“敏感”話題更容易引起市場各方高度期待。</p>
<p>  投資者的樂觀期盼,無非是將其視為股票市場即將迎來“重大利好”。中國的A股市場一向被認為是“資金市”、“政策市”,但凡有大型資金能夠入場的消息,往往都會被貼上“利好”或“托市”的標簽,這在此前20多年的A股市場中已經屢見不鮮。據人保部2012年1月最新公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1.92萬億元,有人據此推算,先期可以入市的資金為數千億元。</p>
<p>  毫無疑問,對“養老金入市”給予高度期待,有著現實意義,的確可以“提振信心”。但是,在各項準備工作尚未就緒的當前,過分樂觀的態度,則多少有一些誤讀,對此各方應理性看待。</p>
<p>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養老金入市”不應僅僅被理解為進入股票市場。資本市場的範疇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對於以保值增值為目的,追求穩健收益的大型資金而言,股票市場的高風險決定了其更大比例的資金,將配置到風險相對較小的債券市場。以已經進入股票市場的社保基金為例,其目前的投資比例為,45%投資于固定收益産品,約30%進行權益類投資,還有25%進行股權投資、PE投資。這就是説,“養老金入市”僅僅意味著一部分資金會進入股票市場。</p>
<p>  其次,即便將來有一部分養老金能夠投資于股票市場,過程也不會一蹴而就,更不會承擔“救市”的角色。股票市場的高風險特徵,決定了大型資金在進入的過程中,只會採取逐步“試水”的辦法。比如社保基金當初宣佈可以購買股票時,其比例控制得較低,如2003年末,其資産配置中僅有5%的股票,此後才逐漸提升到15%,直至目前的可投資上限30%。而對於那些期盼養老金入市成為“解放軍”的投資者,則會希望落空。養老金入市的目的,是未來資金的長期收益,考量的是未來若干年後養老體系的支付能力,如果給其進入資本市場套上“救市”或者“平準基金”的枷鎖,則無異於南轅北轍,有違初衷。未來養老金作為機構投資者,其資金的長期性質在客觀上的確利於股市的穩定,的確能夠提振股市信心,但這一入市決不可以一廂情願地理解為“托市救市”。任何市場的發展需要遵循客觀規律,而不能靠人為干預,以前所謂的資金“救市”也大都以慘敗告終。</p>
<p>  當然,從長期看,養老金進入股票市場是必然趨勢。從國內看,養老金保值增值的需要迫切,因為當前養老金只能存入財政專戶,投資于銀行存款和國債,如果扣除通脹因素,其年均投資收益率是負數。而另一可以參照的對像是,已經可以投資于股票市場的社保基金,最近十年在資本市場上的平均收益率高達9%。國際經驗同樣顯示,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是20世紀主要發達國家最為重要的一項制度安排,這不僅使得大部分家庭得以分享經濟的成長,也使得普通民眾和僱員成為該國經濟和企業的股東。</p>
<p>  從資本市場自身發展的要求看,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吸引長期資金入市,對於推動市場制度建設、完善市場結構,具有重要意義。以股票市場為例,一般來説,只有當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達到市場比重1/3時,才能在市場博弈中發揮少數派作用。目前A股市場總市值是23萬億元,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還不到3萬億元,這説明僅此一項就還有5萬億元的提升空間,我國的機構投資者要真正發揮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在客觀上要求積極鼓勵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增加對資本市場的投資比重,積極推動全國養老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等資金入市。</p>
<p>  要讓養老金能夠順利安全入市,前提必然是推動資本市場健康良性發展。從整體看,需要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讓養老保障體系與資本市場形成良性互動發展;對資本市場來説,要不斷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準,增強市場透明度,強化中小投資者保護機制,嚴厲杜絕內幕交易。隨著各項措施的落實,股票市場的投資理念才會逐漸成熟,投資功能才能充分發揮,果如此,養老金入市的步伐才能加快。 </p>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