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成為孩子一年一度最大筆收入 不少父母擔心子女亂花錢
前天是大年十五,也是拆利是的日子。許多孩子一下子得到一大筆“財富”,就變得大手大腳起來。為此,有家長呼籲學校開展理財課,引導孩子正確消費。
“這是我們家長每年一遇的煩心事,學校能不能開門理財課,引導孩子合理花費利是錢呢?”練女士的説法代表了不少家長的心聲。按照傳統習俗,元宵過後,孩子們才能將親友給的紅包拆封,點算金額。面對一年一度的最大筆收入,孩子們歡喜家長愁,愁的是怎樣教導孩子合理花錢。
記者在採訪中獲知,有教育專家建議把理財課納入正規課程,在日常教學中向孩子灌輸正確理財觀念。
“現在開理財課的中小學比較少,甚至幾乎沒有。在主流教育裏,這一塊是缺失的。”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專家、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教育係副教授王蕙指出,西方發達國家一般較重視中小學生理財教育,而在中國,可能是因為過去手頭不富裕,沒有這個意識,而現在生活好了,就出現了理財的需求。
“有理財教育的,大多是一些局限話題,比如每年過完年開學時,講講利是錢怎麼利用,偶爾再講講零花錢怎麼安排。很零碎,課程缺乏系統性。”
告訴孩子“幫你把利是錢存起來給你長大後用”,被網友們稱為家長們幾十年的“大騙局”,而現在把利是錢管理放權的家長也逐漸增加。王蕙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學校、家長同步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她呼籲,中小學不要僅僅在寒假前後進行理財教育,更應該在日常通過校本課程、興趣班等形式開設理財課,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建議納入正規課程,編寫課本,進行系統性的教育。
兒子七千元紅包想全買名牌
“年年逗利是,年年存起來,今年一次花光又如何?”正上高一的小凱理直氣壯地拒絕“上交”今年的7000多元利是錢,他説,要用這筆錢來買渴望已久的“蘋果”——iphone4s和ipad2。為此,元宵節晚上他和媽媽唇槍舌劍討價還價了將近4個小時。
小凱今年不但不肯“上交”利是,而且要一次性將利是花光的決定,令練女士始料未及。“過去,每年點算完利是錢,我們都會拿出一小部分,大約三五百元,給他自己支配。”練女士説,過去她以為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而且,她也很注意向小凱灌輸生活要節儉,要懂得積蓄等觀念。然而,今年元宵夜和兒子關於如何處置利是錢的一番爭執令練女士感嘆,自己平時的理財教育徹底失敗。
“如果學校開一門理財課,教導孩子合理理財,也教教我們家長如何和孩子談錢就好了!”在單位與同事交流之後,練女士發現,不少家長遇到了類似難題,“家長怕孩子亂花錢想管起來,孩子一年一度的最多收入,希望有自主權。”練女士説,家長幫孩子存起來,定期給孩子零花錢這種簡單的處置方式,孩子已不怎麼接受。
利是金額前五名請同學吃快餐
“我今年有一萬多元利是,我已經有一系列的瘋狂消費計劃,你們都要聽我的!”10歲的小希兒語出驚人,她對爸媽説,“還有一週開學,我這一週的目標是——開心花錢!”
小希兒興奮地告訴記者,她已打聽過,她的利是金額是全班第三名,利是金額的前五名要分批請全班同學吃某洋快餐。“過年前就説好了,誰的利是多誰就要花錢請客!”
而小希兒的媽媽鄭女士表示,由於孩子還小,收到的紅包願意交給她管理,但孩子會認真記下金額,“每年春節過後,總會提出很多消費要求。買文具、買玩具、買禮物、買新衣服什麼的,而且振振有詞,‘我有大把利是’。”
“現在怎麼和孩子談錢,怎麼教他們理財,真是個難題!”鄭女士説,她也嘗試教導孩子合理支配利是,但遇到了不少難題。
鄭女士透露,首先,如今利是的數額都不少,動輒數千元,“這在孩子眼中是天文數字,以為自己一夜變成小富翁,可以隨便花錢了。其次,錢存起來慢慢花,要有計劃地花,這個道理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具體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去做呢?我也很疑惑。”
有高收費民校開理財教育
記者了解到,在廣州開設理財課的中小學,主要還是集中在高收費、學生家境經濟狀況普遍較富裕的民辦學校,如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以下簡稱“省實附中”)、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等。省實附中是一所全寄宿制的民辦中學,每年的學費在2.5萬元以上。該校理財教育已經開展了將近6年。
該校生活部主任陳英介紹,學校曾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現被訪同學中,85%的父母擁有公司或工廠,95%每月能定時從父母處領到零用錢,90%的學生把零用錢用來休閒,用完後再向父母要,由於學生週一至週五都在學校,一些家長會以多給錢來彌補照顧不了孩子的缺憾。部分學生,甚至一個月內就在學校小賣部花去近千元。
省實附中教理財
●2006年,省實附中在初、高中學生中開展理財選修課。
●給每個學生設立了一本理財賬本,包括學生的消費預算、月消費記錄、一週小記、自我評價、老師和家長的評價等內容。
●通過技術手段對學生的消費額進行了一些限制——每頓飯餐費不能超過16元,每日在小賣部買東西不能超過8元,超過額度校園卡就無法再刷。
●五六年間,理財教育初見成效,在理財教育剛剛啟動時,學生的月平均消費額是62.5元,而最新消費數據中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50元左右。(記者 譚秋明 伍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