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實體經濟遭遇難熬“寒冬”

時間:2012-02-06 09:39   來源:人民日報

 

高微繪(新華社發)

 

  “做小實業,做大放貸”;“寧炒一座樓,不開一家廠”;“虛擬經濟來錢快,實體經濟發展難”……目前,“看重虛擬經濟,忽視實體經濟”的現象引人關注。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下降、産業升級較慢,部分資金由實業轉向投機市場,一些企業家頻頻炒作資産,從炒房到炒大蒜,從炒金銀到炒錢,在實體經濟經歷困難期的同時,投機炒作卻花樣迭出、旺火難消,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自我迴圈和膨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脫“實”向“虛”,後患無窮。那麼,為什麼一些人“不務實業”、熱衷於“以錢炒錢”?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何重要意義?如何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讓幹實業的人有奔頭?怎樣妥善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係?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從今天起,我們將連續推出“實體經濟是根基”系列報道,供廣大讀者參考。

  ——編 者

  1

  虛擬經濟過度自我迴圈和膨脹

  與做實業相比,資産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報,導致社會資本紛紛“脫實向虛”

  “從去年初開始,我就逐步縮小製鞋企業規模,騰出資金轉借給擔保公司,由它們投入到民間借貸市場。一年下來,我的製鞋企業僅佔用流動資金200萬元,而投入民間借貸市場的資金已達500多萬元。”在溫州一家皮鞋加工企業,老闆田亮這樣告訴記者。

  “做小實業,做大放貸。”田亮的選擇源於這兩條路徑間巨大的利潤差。

  隨著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漲,田亮的製鞋廠利潤越來越薄:2010年的利潤率為5.6%,2011年更是萎縮至3%左右。而隨著貨幣政策回歸穩健、銀根收緊,溫州民間借貸利率也從去年初的3分(月利率3%)炒到1毛(月利率10%)甚至更高。田亮投入民間借貸市場的500萬元,一年下來利息收入高達200多萬元,年化收益率超過40%。

  “如果我膽子再大一點,把錢借給風險高的企業,月息很可能達到1毛,轉化為年利率就是120%!”田亮感慨,“做實業累死累活利潤少,搞借貸輕輕鬆鬆賺錢多,我當然選擇後者!今年我計劃把更多的資金轉到借貸市場。”

  在溫州,像田亮那樣“不務實業”、熱衷“以錢炒錢”的人不在少數。有的老闆乾脆放棄企業,將資金全部投進民間借貸市場;有的甚至抵押企業房産從銀行獲得貸款,然後轉借賺取利差。

  “以錢炒錢”的現象不僅僅在溫州存在。比如,在國家級貧困縣江蘇泗洪,一些人按3—5分的月息把錢借出,拿到錢的人再把錢放給上線,獲得1毛甚至更高的月息。經過層層輾轉,等資金到借款人手中時,月息往往高達3毛多。這種炒作製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話。然而,風光過後,是高利貸資金鏈斷裂、上家逃跑沒了蹤影、眾多百姓血本無歸,甚至有農民因為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而買不起種子化肥,交不上孩子學費……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説,“以錢炒錢”是當前我國虛擬經濟過度自我迴圈和膨脹的一個縮影。與實體經濟相對應,股票、信用等虛擬資本借助金融平臺所進行的各種活動被稱為虛擬經濟,簡言之,虛擬經濟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近年來,虛擬經濟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正常的民間借貸有利於為小微企業發展“輸血”,但虛擬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炒作資産等問題。

  有關專家描繪了近年資産炒作的“路線圖”:

  最早也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炒房,這個過程持續時間較長,炒作資本的進進出出帶來了房地産市場階段性繁榮和價格上漲;到2010年左右,隨著樓市調控政策頻頻出臺,炒作資本開始進入農産品等領域,産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農産品價格輪番暴漲的現象;從去年初開始,由於一些經濟領域和環節的資金供應偏緊,市場上出現“結構性錢荒”,大量炒作資本轉入“以錢炒錢”的操作模式。

  專家認為,近年來,銀行信貸投放較多,加之中國經濟增長較快、人民幣升值,吸引了境外資本源源涌入,在“外洪內澇”的雙重作用下,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偏多。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與做實業相比,資産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報甚至獲得暴利,導致大量社會資本紛紛“脫實向虛”。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