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增長不應與GDP增長失衡

時間:2011-12-15 15:08   來源:羊城晚報

  根據財政部最新發佈的數據,今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收入97309億元,同比增長26.8%,其中稅收收入85216.4億元,同比增長24.7% 2011年我國財政收入極有可能以突破10萬億元規模,登上新的歷史臺階。(14日《新華時政》)

  稅收增長跑贏GDP增長,不是今年特有,而是近年來較為突出的現象。與之而來的,形成了國富民窮的尷尬局面,而這也成為中國社會結構不合理的典型情勢。人們不由得發出這樣的疑問:財政增收較快是否意味著稅負加重?增收的財政究竟如何支出才合理?究竟該如何看待財政收入規模……

  這些看似宏大敘事的政策課題實質上牽係了微觀民生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僅需要準確的答案,給民眾釋疑解惑,而且亟須執行上的破題,破解民生上的困境和難題。

  以財政徵收和稅負的關係論,公眾不解的是:一是稅收增幅大,稅負自然要高,否則公共財政增收部分由何而來?二是既然公共財政增收,就應該反哺民生,實現公共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目的。那麼公眾財産性收入、民生面臨的熱點難題,如醫療、社保和教育投入應該有很好的保障才是,而且居民財産性收入增幅也該有明顯的增長;關鍵是應該和稅收增幅和GDP增幅保持平衡才是,但現實是GDP和公共財政增幅完全跑贏居民收入增幅。

  這很不正常,而且更讓公眾困擾的是,中國的宏觀稅負並不高,約在25%左右。按IMF出版的《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8)對2007年全部有數據的53個國家的宏觀稅負進行了計算。這53個國家宏觀稅負平均為39.9%,其中24個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準為45.3%,29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準為35.5%。按這一口徑計算,2007年至2009年,我國宏觀稅負分別為24%、24.7%和25.4%,不僅遠低於工業化國家平均水準,而且也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準。(引資2010年8月24日《人民日報》)但《福布斯》雜誌提供了另一組相反的數字,該雜誌從2000年開始推出了“稅收負擔痛苦指數排行榜”,中國的“痛苦只是”僅次於美國。

  按理説,中國的宏觀稅負數字不會出錯,但《福布斯》雜誌的“痛苦指數”更能引起民眾的共鳴,國富民窮的現實似乎更能佐證《福布斯》的觀點。

  內中緣由,只能説中國宏觀稅負的“不高”為公共服務的“低水準”所拉低,民生所期冀的,按照坊間的説法就是“上得起學”、“看得起病”和“養得起老”,而這恰恰體現了公民社會最樸實的民生理想,社會保障體系要健全而且須全覆蓋,公共服務水準應該高品質。而這一切,則表現在“增收的財政究竟如何支出才合理?”上,擴大公共支出,投入民生工程,尤其是加大教育、醫療和社保投入,自然是公共財政規模越大越好。因此,低的宏觀稅負依靠高的民生投入才能發揮出其優越性來。否則,宏觀稅負儘管不高,但增收的公共財政投入沒有轉移到民生工程和提高公共服務層面,公眾自然感受不到稅負不高的好處,反而會品鑒到生活拮據的痛苦感。

  還有就是,公眾所關心的稅負,主要是直接稅,譬如個人收入所得稅,減一分就覺得實惠,增一分就意味著痛苦。這也正是公眾對個稅調整異常關心的主因。但目前我國的稅種,直接稅比例不高,間接稅收入在總的稅收規模裏佔了過半比例。間接稅不直接向民眾徵收,但恰恰是無處不在的間接稅(如增值稅)提高了宏觀稅負。

  今年以來,包括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結構性減稅,其實就是理順稅收結構,對不合理的稅制進行改革,尤其是對不合理的間接稅進行調整,然後輔以民生投入,才能徹底化解稅負不高民生痛苦的尷尬,也才能破解稅收增收跑贏GDP增長的民生困境。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