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為巨量民資“流向”把好“方向盤”

時間:2010-02-02 10:34   來源:新華網

  由來已久的擴張 躁動不安的資本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積累了豐富的民間資本。據朱新風與周德文等人調查,浙江省的民間資本高達8000億元到1萬億元。而資本逐利而流的本性,加上浙江人極強的投資意識,這些民間資本的擴張一直引人注目。

  “以溫州人為例,手中就有超過6000億元的民間資本。”周德文説,“自本世紀初以來,溫州人在全國各地的投資格外引人注目。”2001年,溫州人組團進入上海、杭州購房,當年溫州人就在房地産市場上投入2000億元,其中在上海、北京兩地投入1000多億元。

  2002年,全國能源緊缺,煤炭價格飛漲,溫州民間資本流向山西,收購了山西省半數的煤礦;同一年,棉花減産,棉價上升,溫州30億元民間資本進入新疆收購棉花;2006年,商品期貨牛市,溫州許多民資投向有色金屬礦産;2007年,石油價格上漲,50億元溫州民資進入西部收購油井。現在,海南三亞又有項目吸引大量的浙商資本,在當地註冊資本達百億元。

  曾有一段時間,溫商資本“集體返鄉”的情況特別明顯。有數據顯示,從2009年開始,溫州市新增活期存款大幅增加,定期存款逐月減少。周德文分析認為,這是受世界金融危機和宏觀調控影響,溫州人在外投資遇到挫折,尚未尋找到新的出路,因此資金暫時回流到溫州。

  “這些資本還隨時準備到外面投資,因此不少存款都是活期。我們組織許多商人到國內外市場考察20多次,其中包括考察美國房地産市場與迪拜,尋找商機。溫州的商人不希望把錢放在銀行,他們認為在銀行存款是不划算的,一旦找到新的投資渠道,銀行存款就會大量減少。”周德文説。

  許多代表委員認為,浙江民間資本在全國各地乃至全球投資活躍,被人們用一個“炒”字來形容,如炒房、炒煤、炒棉、炒礦、炒石油等等。這種集中時間對某一行業、某一地區的擴張性流動,雖然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確實存在著極大的盲目性,風險難以控制。

共 3 頁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轉到第  頁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