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東南 千帆競發--海西效應催生新的經濟增長地帶

時間:2009-05-14 22:50   來源:福建日報

  潮涌的海西,“和”是其發展之基,是和諧、合力、和睦、包容。通過轉變觀念求合力、拓展思路求合力、轉變職能求合力、提高素質求合力,海西建設事業不斷發展壯大——

  廈門灣港口的一體化,就是福建上下服務全局,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形成合力的縮影。廈門灣港口,扼九龍江入海口,在這個灣區內,由於行政區劃原因,港口資源被九龍江長期分為南北兩個部分,既不利於港口資源的統一開發,又給管理帶來許多不便,更不利港口的做強做大。“合則兩利,分則兩傷”,2006年,廈門港跨行政區劃整合漳州港,以往“一灣兩港”的廈門灣終於實現港口一體化。

  “和”的合力,凝聚了方方面面的智慧與力量。為推進海西建設,省政協連年組織社會各界和海內外為海西獻策出力。從2004年到2009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出席會議的駐閩全國政協委員就提交支援海西建設的提案、大會發言材料達300多件,擴大了海西在全國的影響,許多提案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重視和採納。

  推進海西建設,追求的是和諧共處的發展。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新增財力集中用於改善民生,群眾在就學、就業、就醫、社保、安全等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得到許多實惠,更多地享受了發展成果。一個個全國“率先”解決了困難家庭的燃眉之急,點燃了下崗工人的生活希望,幫助了農民兄弟擺脫貧困,走向新的發展之路。以發展求和諧,以為民求和諧,以風正求和諧,以民主法治求和諧,以提高執政能力求和諧,構建了一個和諧的海西。

  潮涌的海西,“創”是其發展之道,是創業、創造、創新。正是全省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創造了海西一個又一個令人讚嘆的建設成效——

  為把海西建設成為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我省積極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從政策上對本省裝備製造業的創新發展進行扶持;鼓勵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投入,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加快引進先進適用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促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正是通過不斷地創業、創造、創新,短短幾年間,我省已涌現一批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示範項目,發展壯大了一批有一定競爭優勢和特色的裝備製造業産品、企業,産生了東南汽車、南方路機、金龍、廈工、龍工等一批在國內市場頗具競爭力的品牌。

  “閩道更比蜀道難。”閩人不甘“龍困山門”,以大無畏的氣魄,跨山越水築坦途。4年內,溫福、福廈、龍廈、廈深、向莆等5條鐵路連續開工建設,創造了全國鐵路建設速度的神話;“一縱兩橫”高速公路網全面建成,打開了通往內陸腹地的快速通道。每一處險、難工程,都是對建設者的一次考驗,對新工藝、新技術的一次嘗試;一段鐵路,就是一座攻堅克難的豐碑,一條隧道,就是一個科技創新的見證。未來11年內,海峽西岸還將建成長達5000公里、投資3500億元左右的現代化鐵路網;“十一五”期間,我省高速公路計劃建設里程2061公里,在2017年前基本實現包括山區在內所有縣(市)15分鐘直通高速公路。

  光榮與夢想、成功和艱辛,在海西建設中交匯、激蕩,八閩兒女勇立潮頭的“創”勁、“闖”勁,在海西熱土上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潮涌的海西,“韌”是其發展之要,是鍥而不捨、持之以恒。全省上下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一任接著一任幹,保持海西發展目標、思路、舉措的連續性,鋪就海西前進的大道——

  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鍥而不捨地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成效一步步凸顯;一通百通,八閩大地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建設全面鋪開,高速公路、鐵路持續延伸、拓展,港口碼頭和疏港連成一體,為承接臨港工業産業打造巨大平臺……

  不求一時政績,只求有所作為;不求迅速見效,只求打好基礎。 這樣的品格,這樣的作風,在福建的幹部隊伍中已成為一種共識,一種責任,一種行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為使海西成為生態優美之區,我省大力建設生態省,從發展迴圈經濟、節能減排到科技環保,不斷加大投入、創新手段,工業、農業、養殖業全行業參與;金融、經貿、質監、物價和建設等部門“組合拳”齊上陣,社會各界共同行動。正是這種持之以恒的實幹精神,海西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福建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最“綠”的省份,綠色生態已成為海峽西岸一大閃亮品牌。在加大對自然遺産保護的同時,我省還加大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整合文化旅遊資源,加大對海西旅遊交通網的建設力度,打造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産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區,努力把海西建設成為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重在持之以恒,難在持之以恒。“韌”是品格,持續的背後,是沉甸甸的工作責任,它既體現班子和幹部的風格、人格和品質,體現新的執政理念,也體現了“三平”精神。一批優秀共産黨員在八閩涌現:千方百計帶領群眾求發展、謀致富,為群眾辦了一件件實實在在好事實事的好支書張仁和;臨危不懼,為救受洪水圍困群眾而獻出年輕生命的消防戰士鄭忠華;為事業奮鬥終生,以“讓中國人吃飽吃好”為理想的水稻專家楊仁崔……這一個個在百姓口中廣為傳頌的名字,是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的“三平”精神的充分體現,是推進海西建設的生動寫照。

  

  》》》聚焦海峽西岸經濟區專題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